穿鞋下田,节水种稻已经成为现实。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罗利军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创造了世界首例杂交早稻“沪旱1A”后,又获得新突破。旱优3号已经获得审定,在节约水资源50%的条件下实际亩产量首次突破了500kg。
上海的早稻杂交研究,花费了科学家10年的时间,筛选了1万份资源,获得100多个比较抗旱的资源选为亲本进行培育。“杂交稻的特点就是高产,就像由马和驴杂交而成的骡子具有更大的生命力。”罗利军说,一般的水稻亩产大概550kg一600千克,而杂交早稻在节约用水50%的状况下仍能够达到500千克,产量最高的“旱优3号”甚至达到504.97kg,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基本相当。
罗利军研究员说,“经检测,这批杂交早稻新组合已达到农业部颁布的二级优质米标准。与上海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杂交水稻‘寒优湘晴’米质相当,蒸煮后还有特殊的茉莉花清香。”
据介绍,三个品系在南方稻区的推广栽培面积达534.96万亩,为农民增收5.89亿元,并节约水资源16亿吨。此次在上海试种成功的杂交早稻,不但适应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地与单纯靠降水灌溉的“望天田”中栽培,也可在现有灌溉稻田里进行“节水种植”,保守预计推广面积可超过2000万亩。
相关链接旱稻研究意义重大
资料表明,我国干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春旱产生概率在北方稻区为60%~80%,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为40%以上;伏旱形成概率在西北稻区为60%~70%,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40%、50%;秋旱更是普遍出现。我国常年干旱酿成的粮食损失达到3000万亩以上。
专家预计,我国2亿~3亿亩沙丘、盐碱地及南方山区的旱地,如栽培杂交早稻,可年增稻谷250亿kg以上;在近10亿一15亿亩的旱地作物内如能间种或套种一一些杂交早稻,可年增上百亿千克稻谷;而传统低产的旱稻及依靠“天落水”栽培的水稻田,如改种高产杂交早稻品系,又可年增稻谷约50亿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