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病由青霉菌导致。病菌会侵害受机械损害的种球,也可能侵害那些表皮还是白色、收获较早且在低柔和潮湿环境下储藏的种球。此时,种球的表皮将附着一层蓝绿色的菌丝,但内部的鳞片不会受影响。有时,该病菌也会形成在形成叶子倒伏症状的植株上。
预防办法:防止损害种球和芽;种球到货后,将它们储藏在通风良好而且相对湿度足够低的储藏室中;在栽培前按照建议对种球进行消毒。
软腐病由腐霉菌导致。真菌在栽培后前几个星期,土壤温度高于12摄氏度时开始侵害种球。早期被侵害的植株只发出很短的芽,种球组织变软,通常呈粉红色,并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难闻的气味,与侵害镰刀菌的种球相似。茎和根在开始阶段看上去还健康,但是早先将所有腐烂。后期被侵染的植株成长不良、叶尖发黄、植株倒伏,在一定的环境下花苞在最后阶段也会干枯。
预防办法:栽培前应从根盘处将种球的表皮除去,并对种球进行消毒;生根期,土壤温度应低于12摄氏度,最好是低于10摄氏度;土壤结构一定要好,而且排水要通畅。
枯萎病由郁金香尖孢镰刀菌导致。贮藏期间被侵染的种球上产生灰褐色小斑点,有时会有同心圆或显著的黄色边缘。种球枯萎,表皮疏松,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难闻的气味及乙烯气体。侵染不严重时,植株成长缓慢,花苞尖端变黄、变干。将植株进行纵切就可发现,茎内从基部开始变成褐色。侵染枯萎病的郁金香种球会释放出乙烯气体进入土壤,酿成周围另外植株成长缓慢,甚至花苞干枯。在种植5摄氏度郁金香种球时,尤其是栽培比较早,栽培温度在13摄氏度以上时,侵害该病菌的概率较高。
预防方法:贮藏时需供给足够的通风;栽培前应除去受侵害的种球并消毒种球,5摄氏度郁金香球栽培时土温要在12摄氏度或更低;准时挖去栽培后未发芽的种球。
灰霉病由郁金香灰霉病葡萄孢菌导致。种球和根系都有可能被侵害。种球侵染后,种球的一层或多层鳞片个别或完全发软并变成深褐色,在侵害的组织上有2-3mm大的黑色扁平菌核。地表以上一些侵染后,植株柔弱,会忽然折断;花苞与正常植株相比,其颜色变暗;叶子由于蜡质层被破损而失去光泽,有褶皱状的水泡;严重侵害的植株成长很矮或花不会开放。在温室土栽时,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料后更易形成灰霉病。灰霉菌形成的斑点较小,且只出现在叶子上,不出现在花苞上。
预防方法:栽培前进行种球消毒;不要在纯草炭土基质中栽培;箱栽时,经过将相对湿度提升到90%-95%来避免根系干枯受损。
褐斑病由郁金香褐斑病葡萄孢菌导致。严重侵害的植株不会开花或成长停滞。茎最下面的叶子卷曲,上面成长大量灰褐色的真菌孢子。地面以下一些会出现1-2mm大小的黑色菌核。病菌孢子的萌发会在叶子和花上导致小的水浸状的斑点。这些斑点起初为绿色,早先变成大的白色或褐色斑点。
病菌的菌核和孢子只在潮湿条件下萌发。孢子可经过水分或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在叶子上24小时之内、在花上10小时之内便可发生“灼伤”斑点。
预防方法:栽培前,对温室及土壤进行消毒;栽培前消毒种球,且不要栽培过密;没有发芽的种球应准时除去;应用杀菌剂进行预防;最好在早晨浇水;坚持植株干燥,尤其是夜晚更应如此;避免植株积水,相对湿度应在85%-90%,坚持空气流动。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导致。侵害郁金香在土壤中的芽体,植株长出地表后就不会进一步受害。芽上发生橙褐色的斑点和条斑,早先植物的组织开裂,通常能正常开花,但底部叶子的尖端向外卷曲。侵害严重的植株,茎基部呈椭圆形,严重内陷,植株成长缓慢,加工时容易折断。
预防办法:栽培前,对温室以及土壤进行消毒;栽培前消毒种球,且不要栽培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