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小麦正处于冬天休眠期,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来到河南省新乡市,针对今年小麦的栽培状况进行一次冬天技术培训。有关专家就小麦冬天节水灌溉、优质小麦品类扩展趋势、当前小麦病虫害防控、优质小麦产业化及小麦冬春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
今年入冬以来,全国上下都赶上几场下雨和降雪,这给小麦成长带来了有力的成长条件,为此农民也节省了成本,小麦将安全度过一个冬天。但是来年开春将会出现什么状况,农民要做好哪些技术预备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孟兆江研究员介绍说:跟夏玉米相比,冬小麦生育期整体上处于缺水期间。新乡地区的小麦在全生育时期降水量均小于用水量,缺水比较严重,对灌溉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冬小麦灌溉是全市农业的核心问题。河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扩展的关键限制要素,抓好节水灌溉是河南省小麦生产稳定可持续扩展的根本保障,意义特别重大。冬小麦灌溉的扩展偏向将逐步向灌溉的规模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扩大,因此应当加强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逐步完善灌溉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科学调控农田水分,大幅度提升水分使用效率。今年新乡地区由于降水量比较大,麦田不用多灌水,只有保水量差的沙土地需要在小麦拔节前补浇一次水,其他土壤商情好的地方在小麦成熟前能够不用灌溉。
多年来小麦品类结构不合理,商品粮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今年市场终于亮起“红灯”:普通小麦销售受阻,中强筋小麦销售不畅,价格走低。而一路“绿灯”走来的弱筋小麦难求,优质强筋小麦走上历史舞台充当起主角,特别是公用小麦在市场上格外抢眼,农民也看得十分清楚,优质小麦栽培是大势所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胡琳研究员介绍说:“我国优质小麦存在五大问题:品系数目少,产量偏低,品质不稳定,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不规范。在现实中,优质小麦的栽培具有丰产性与稳产性良好,适应性广泛的特性。例如郑麦7698,它的株型紧凑,耐密植,亩穗数可达45万株,穗粒数37粒左右,千粒重能达到48克。它已扩展成河南省小麦生产中的主导品类,今年在黄淮麦区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近年来,吸浆虫危害逐渐偏重,农民朋友应当提升警惕。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武予清研究员介绍说:气候变化引起害虫大规模漂移,对粮食生产酿成重大影响,此类征象是不多见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粮食危机,我们必需导致看重,来年春天要多加防范。
据了解,新乡地区早春容易出现冻害,若遇到冻害应当针对状况详细应对。冻害出现严重的地块,应当及早增加水肥管理,每亩追碳胺20~30千克,跟随浇水。同时喷洒养分型液肥,促进受冻麦苗恢复成长和春蘖出生,争取较多的穗数,减少冻害对产量的影响。如果预判接近绝收,应当改种早春作物,以弥补损失。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新乡市农业局以及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签署协议,旨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原阳县、凤泉区、辉县市分别建设国家、省、市、县4级联动的小麦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选用郑麦7698和新麦26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系,组装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秸秆还田整地、规范化播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实用节本增效环保生产技术。
冬小麦不一样阶段施肥要领
冬小麦在营养物质成长阶段(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的施肥,主攻目标是促分蘖和增穗,而在生殖成长阶段(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则以增粒增重为主。
由于气候、土壤、种植方法、品系特点的差别,小麦植株毕生中所吸取的氮、磷、钾数量及其在植株差别位置的分配也有变化。综合起来,一般认为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汲取纯氮2.8~3.2kg左右,磷1~1.5公斤,钾2~4公斤,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1∶0.4∶1。其中氮、磷重要集中于子实,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钾重要集中于茎叶,点全株总含量的77.6%。
冬小麦在各个成长发育阶段,吸取氮、磷、钾营养物质的数量是:出苗后到返青期前,汲取的养份和积累的干物质较少;返青早先汲取速度加强,从拔节至抽穗是汲取营养物质和积累干物质最快的期间;开花早先,对营养的汲取率逐渐降低。冬小麦对氮的汲取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分蘖到越冬,一是从拔节到孕穗,后面的高峰远远大于前面的高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产量6188公斤/公顷的冬小麦植株解析结果,在养分成长阶段汲取的氮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磷占20%,钾占20%;从拔节到扬花是小麦吸取营养物质的高峰期,约汲取氮48%,磷67%,钾65%。籽粒产生早先,汲取营养物质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足够的氮和适量的磷、钾养份。按照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物质特性,应重施底肥和早施追肥。底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
1.底肥
小麦的底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施足底肥于培育壮苗,促使有用分蘖和籽粒发育有主要作用。追肥施用量因各地状况差别而有很强差异,一般在每公顷施农家肥30~75吨的基础上,在北方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化肥,在南方冬麦区配施氮、钾或氮、磷、钾化肥。
一般在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可用1/3的氮肥做底肥。每公顷施尿素75~150公斤或碳酸氢铵225~300kg。如果土壤肥力很高,农家肥料用量很强,底肥可不施氮肥,将氮肥所有用作备肥。肥力中等的地块,能够将1/2的氮肥用作底肥,每公顷施尿素112.5~225公斤或碳酸氢铵375~600kg。肥力低的地块,则将2/3的氮肥用作底肥,每公顷施尿素150~255公斤或碳酸氢铵450~750公斤。在肥力低又无灌溉水条件的地块,通常将氮肥所有用作底肥。一般在土壤速效磷低于20毫克/公斤的麦田,应增施磷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450~750公斤。底肥,最好将磷肥与农家肥混在一起或堆沤后利用,这样能够减少磷肥与土壤接触,避免水溶性磷的固定,使用小麦的汲取。土壤速效钾低于50毫克/kg时,应增施钾肥,每公顷施氯化钾75~150公斤。盐碱地最好施硫酸钾,在土壤有用锌低于0.5毫克/公斤时,可隔年施用锌肥,每公顷施硫酸锌15公斤左右。
2.种肥
小麦播种时,还能够将少量化肥作种肥,以保证小麦出苗后能准时汲取到营养物质,对加强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的成长均有良好作用。小麦种肥在底肥用量不足或贫瘠土壤和晚播麦田上使用,其增产成效更为明显。种肥可用尿素每公顷30~45公斤,或硫酸铵每公顷75公斤左右和过磷酸钙75~150kg。种子和化肥最好分别播施。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
3.追肥
按照小麦各成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分期进行追肥。现分别叙述如下:
苗期追肥
苗期追肥简称“苗肥”,一般是在出苗的分蘖初期,每公顷追施碳酸氢铵75~150kg或尿素45~75公斤或少量的人粪尿。其作用是促使苗匀苗壮,加强冬前分蘖,特别是对于基本苗不足或晚播麦。丘陵旱薄地和营养物质分解慢的泥田、湿田等低产土壤,早施苗肥成效好。但是对于底肥和种肥比较充沛的麦田,苗期也能够不必追肥。
越冬期追肥
也叫“腊肥”,南方和长江流域都有重施腊肥习惯。腊肥是以施用半速效性和迟效性农家肥为主,对于三类苗应以施用速效性肥料为主,以促使长根分蘖,长成壮苗,促进三类苗快速转化、升级。对于北方冬麦区,播种较晚、个体长势差、分蘖少的三类苗,分蘖初期没有追肥的,一般都要采取春肥冬施的方法,结合浇冻水追肥,可在小雪前后施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75~150公斤或尿素45~75公斤,对于施过苗肥的能够不施“腊肥”。
返青期追肥
对于肥力较差,底肥不足,播种迟,冬前分蘖少,成长较弱的麦田,应早追或重追返青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225~300公斤或尿素45~75公斤,应深施6厘米以上为宜。对于底肥充沛、冬前蘖壮蘖足的麦田一般不宜追返青肥。
拔节期追肥
拔节肥是在冬小麦分蘖高峰后施用,促使大蘖成穗,提升成穗率,促使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通常将拔节期麦苗成长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追肥和管理办法。过旺苗:叶形如猪耳朵,叶色黑绿,叶子肥宽柔软,向下披垂,分蘖许多,有郁蔽征象。对这种苗不宜追施氮肥,且应抑制浇水。壮苗:叶形如驴耳朵,叶较长而色青绿,叶尖微斜,分蘖适中。对这种麦苗可施少量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150~225kg或尿素45~75公斤,配合施用磷钾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75~150公斤,氯化钾45~75公斤,并配合浇水。弱苗:叶形如马耳朵,叶色黄绿,叶子狭窄直立,分蘖很少,体现缺肥。对此类麦苗应多施速效性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300~600kg或尿素150~225公斤。
孕穗期追肥
孕穗期重要是施氮肥,用量少。一般每公顷施75~150公斤硫酸酸铵或45~75公斤尿素。
后期施肥
小麦抽穗早先仍需要一定的氮、磷、钾等元素。这时小麦根系老化,吸取能力减弱。因此,一般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有脱肥早衰征象的麦田,能够喷施1%-2%浓度的尿素,每公顷喷溶液750升左右。对叶色浓绿、有贪青晚熟趋势的麦田,每公顷可喷施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50升。近几年来,在生产实践中,不少地方在小麦成长后期喷施黄腐酸、核甘酸、氨基酸等成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对于提升小麦产量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