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夜匆匆赶回上海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年初四又要飞回云南。去年4月赴滇西挂职、担任洱源县副县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如今已是当地闻名的“泥腿子”教授县长。平日里,他很少坐办公室,田间地头却总能见到他的身影,盯住了一株株果树看个不停。张教授的到来,为洱源带来了一种在大城市中极受欢迎的“洋水果”——车厘子。
香梨不再“烂了”
张才喜刚到滇西才几个月,便如“神农氏”般惊住了当地的干部和农民。怒江州的一个香梨种植基地里,农民们发现香梨的贮藏时间总是不够,货没运出去就烂了一多半。“为何不拔去梨的根茎”,张才喜立刻查出问题所在。老果农惊愕不已:“留着根茎,不是有利于保存吗?”张才喜纠正道:“留不留根茎,与保鲜没关系,倒是容易损坏果皮,剪去根茎更方便运输、贮藏。”大理州的一个县以种植葡萄闻名,张才喜到现场一看,又指出“毛病”:每亩地密密麻麻,葡萄种了上百株,不仅影响了葡萄品质,满山遍野也不雅观。他引入了日本的葡萄栽培技术,每亩只种植8株葡萄,葡萄的品质、单价提高了,也有效保护了环境。
农业报告“火了”
这两件事让张才喜声名鹊起,顿时,他的农业报告做到哪里,那里必然座无虚席。可张才喜始终有个心结:作为挂职干部,该如何帮助当地改变贫困面貌呢?洱源,是中国著名景点大理洱海的源头,这里是地道的农业县,长期以乳牛、大蒜、水稻等生产为主,然而,乳牛与大蒜等产业的发展均会对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洱海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如何为当地构建一个既环保又致富的农业产业,张才喜整天冥思苦想。
外国水果“来了”
想起一段美国的留学经历,张才喜眼睛一亮。当时,他一人驱车千里,在美国西岸的华盛顿州一直往南到达加州,考察了美国主要的车厘子产业基地。车厘子是樱桃的一种,又称美国大樱桃,果实外观鲜艳、味美,营养丰富,果实发育期短,较少使用农药,深受消费者喜爱,近些年价格居高不下,“洱源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紫外线强,正是车厘子最佳的生产地点”。张才喜还算出了一个“时间差”:北美车厘子主产区成熟期在5月至8月,而南半球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品种成熟期在12月至2月,而洱源车厘子成熟期在4月至6月,正好弥补了进口车厘子供应期的空白。思路有了,但要说服当地农民还要费些周折。作为教育部第二批赴滇西边境山区挂职干部,张才喜获得了10万元挂职项目奖金,他把这笔钱拿出来,购买20种车厘子苗,给果农当示范。他还带来一种新的种植办法,车厘子不是直接栽到地里,而是栽到种植袋内,不仅可以控根,还能促使早结果。很快,洱源的果农积极响应,已经建成一个1000亩的车厘子种植基地。
张才喜说,如按照车厘子100元/千克计算,成年树年产量500至750千克/亩,亩产产值平均7万元左右,不出三四年,将为洱源打造出一个近亿元规模的产业。更可贵的是,每亩车厘子将需要4至6吨有机肥,每年还需要不断补充,从而减少农业上大量化肥的使用,消化大量奶牛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保护洱源水质,从而在洱源县形成一个生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
车厘子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