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地复活了
四年前,他在青海省都兰县遇到的是抵触,甚至被当作骗子;他默默做起了试验,给板结的土地松绑,让萎靡的枸杞变样,终于让一项新技术在戈壁滩上生根,枸杞价格从一斤20元卖到了50元,利润利润翻了二倍多。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机要?【解说】:他叫傅随新,是北京的一名农业专家,现在在都兰县,他无论走到那儿,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放鞭炮,献哈达,披红袍,当地农民用最高的礼仪来接待这位来自远方的客人。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他们客气得不得了,非要请到家里做客。特别的配合我,有的都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请我们到他们田里去看一看。
【解说】:可是别看傅随新现在很风光,四年前当傅随新第一次来都兰县的时候,状况却完全区别。大家对他讲的农业技术一点都不信任,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是骗子。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刚开始我们请专家傅老师来的时候,在我们地头来讲课的时候,我们心里面还是有点不相信。
【采访】:
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不认可,不认能够往传统的农业观念他们已经根深蒂固了。
青海省都兰县农牧局局长 张汉代:他们认为骗的行为,他们不接受。
【解说】: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最高规格的热情款待,农民对待傅随新的态度为啥会有这么大的改变,这时期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一切,还要从一项被农民称为摇钱树的主要产业说起。
都兰县是青海省海西州的一个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79.1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长时间的光照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酿成当地缺水干旱,所以一向以来当地重要作物小麦和青稞产量一向上不去,直到上世纪末,农民人均年收入仍然不足千元。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像我们当时的小麦、青稞一亩地一年辛辛劳苦就是(收入)300到400元。
【解说】:针对这样的状况,都兰县政府从宁夏引来了枸杞的种子,鼓励当地农民大量栽培枸杞树。枸杞属于耐旱、喜光型植物,很适合柴达木当地栽培。正赶上那几年枸杞需求旺盛,价格在逐年上涨,老百姓看到了指望,家家户户都开始种上了枸杞树。
【采访】:
青海省都兰县农牧局局长 张汉代:现在全县有将近十个村所有是枸杞,所有打造这枸杞了。
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从2008、2009、2010年这三年来,我们从五百亩的这个枸杞的面积,就我们县属的一下推到了14万4千亩。
【解说】:短短几年全县枸杞栽培面积发展了几十倍,每亩枸杞的收入达到了三四千元,一时间枸杞树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然而,从2009年开始,当地枸杞因为品质问题,价格开始发生下滑,都兰县政府意识到要保证农民的收入,务必从扩展栽培面积向提升品质转型。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转型的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抓它的品质,品质的保证什么,就是它的肥料,它的土壤,它的水质量。
【解说】:为了把这项产业做强,县里提出了打造有机枸杞的口号。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县上就是为了打造产业,要保证早先质量,我们尽量打造有机枸杞,往有机枸杞走。
【解说】:为了让当地的枸杞变得更值钱,2009年,都兰县农牧局专程从北京请来了傅随新。傅随新研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20多年,对有机蔬菜等作物栽培有很深的研究。那么,他真的能让都兰枸杞变为更值钱的有机枸杞吗?傅随新自己尽管很自信,但事情却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解说】:傅随新到都兰县之后,找到的第一个栽培户是张承善。张承善是当地一个枸杞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联合村里的十几户人家种了500多亩枸杞,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张承善的枸杞地里,傅随新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他们种的这个枸杞,因为长年大量利用单一利用化肥,利用二铵此类化肥,所以酿成了板结,所以枸杞就不能正常成长。
【解说】:在常见的传统化肥当中只有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缺少有机质的添加,长年只利用这些单一的传统化肥,土壤中就会缺乏有机质,而有机质是土壤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了有机质土壤中的结构就会被破损,微生物就不能正常存活,土壤缝隙就会越来越小,就会形成变硬板结的征象。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这个青海柴达木本来就是大面积的盐碱地,且风沙又大,老百姓长年一贯地利用化肥,这样进一步盐化了,所以酿成了土地板结不透气。
【解说】:傅随新觉得土壤遭到破损是当地枸杞品质降低的重要 因素,他与张承善推心置腹谈了一次,说如果用新技术改良土壤,将来枸杞的价格完全可能翻番。但张承善犹豫再三,还是谢绝了他。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作为我一个合作社的理事长想,既然让我们成员们大家种这个枸杞的话,如果产量上不去枸杞不佳,那我这个理事长就不佳当了,不佳带动大家。
【解说】:对于张承善来说,种了多年的枸杞都用化肥,为啥要换新的肥料呢?何况是要换从没有听说过的有机肥,如果肥料施下去没有用果,谁来负责?合作社几十户人家都依靠这个吃饭呢,这些顾忌让他对有机肥料敬而远之不愿意拿地来做实验。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确定不认可,他已经习惯了。二铵、化肥、尿素这些用得已经习惯了,他们认为这个肥料好。
【解说】:无奈之下,傅随新只能一家一家去找,一边了解土壤状况,一边挽劝栽培户和他合作实验改良土壤。都兰县尽管只是一个县,却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傅随新为了全面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起早贪黑才走完了全县几十个枸杞栽培村。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我们按照这儿差别区域不一样气候,差别地方,经过测土了解到它土壤中我们此类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那我们就会按照这类作物毕生的养分来配备差别的,它所需要的元素。
【解说】:一个月的走访,傅随新发现枸杞地的土壤状况比他想象的要严重。无论是从前种青稞还是那几年种枸杞,农民长期以来利用的均是传统单一的化肥,给土壤酿成了严重的破损。这样的种法儿,别说高等级的有机枸杞了,种普通枸杞也只会一年不如一年。
【采访】农户:我们均是用二铵和尿素,感觉成效差不多。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习惯以化肥,以前的二铵,以前粮食庄稼地均是那么用。
【解说】:虽然土壤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但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傅随新认为经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枸杞地完全能够改良,枸杞的品质一定能提升。但接下来的状况他怎么也没想到,当他与栽培户沟通的时候,全部人都和张承善一样,根本不相信他,没有一个人愿意用他的方法,有人甚至背地里说他是卖肥料的骗子。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就是,刚开始没用过,心里面没有底,还是怕如果上进去没有产量,心里边不踏实。
【解说】:传统的栽培习惯是当地栽培户都不愿意轻易改变的,还有一个更主要的问题让他对新肥料望而却步,那就是时间太长等不起,因为傅随新说想要栽培有机枸杞,要用新的有机肥料在土里施用三年以上。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要达到三年以上才能够净化干净,土壤才会净化干净。
【解说】:三年的时间对于栽培户来说太长了,根本等不起,如果应用了新肥料引起枸杞减产的话,那日子都没法过下去了。可同时人们也隐隐担心,如果真如傅随新所说,枸杞质量继续降低,价格还继续走低,又怎么办呢。
其实这也是政府最担心的问题。推广有机枸杞栽培,首先要改变当地农民的施肥观念,多年来人们习惯的施肥方式,是每年开春上一次基肥,每亩地大约60斤左右,秋季采摘前一个月再催肥一次,每亩地40斤左右。当地一向以来施用的化肥中氮磷钾的比例均是均等的,而枸杞在不一样的期间对氮磷钾的需求是差别的,当地把此类比例相同的化肥施到地里之后,肥料中的某种元素必然会浪费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不均衡和缺乏有机质就会影响枸杞的品质,无法满意市场需求。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重要考虑到市场,因为我们从以前化学什么农药,化学肥料种出来的这枸杞基本上在我们国际,首先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所以影响它的销售。根据标准化,根据市场的要求,我们再不允许再用这些化学的农药,化学的化肥一类的,农药一类的。
【解说】:栽培户的不配合让政府干着急,傅随新很无奈,此类情况在2010年初终于发生了转折,当地政府想出了一个方法。为了早先可以让都兰县的枸杞在市场站住脚,政府出面和一家栽培大户商议,在他的枸杞地里划出一块地作为测土施肥的改良试验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就是政府拿出来一一些资金,一开始从300亩开始推广的,然后政府拿出补贴。
【解说】:这就是最早的那块试验田,通过两年多的奋力,这块地里,土壤情况逐渐好转,枸杞产量也比以前高了,更主要的是,枸杞的品质比以前好了许多,价格比普通枸杞翻了将近一倍。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有机的已经能卖到50元钱干果,像一般的枸杞才20来元钱,还有的20元钱不到。
【解说】:在政府和农业专家的共同奋力下,都兰县种出了优质的有机枸杞,卖价一涨再涨。有了榜样,见了成效,这下张承善坐不住了。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跟朋友们打电话问,你们那面种大户那些朋友们问问,说你们种得咋样,说他们种得还能够,没有那个病虫害,根腐病。
【解说】:其实张承善之所以来学习技术,不单因为看到人家的枸杞卖价高,而是.因为自家的枸杞树,这个时候形成了程度差别的问题。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枸杞就出了个别问题,病虫害太多了,重要就是根腐病、烂皮病此类就太厉害了。
【解说】:张承善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眼睁睁地看着包下的500亩土地枸杞地,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追肥后也不见有太大成效,眼看市场行情越来越好,可枸杞的产量和价格却越来越差。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2010、2011年,2011年我枸杞产量上不去。
【解说】:为了了解自己地里为什么枸杞长不佳的问题,张承善专程跑了100公里的路来到标准化有机枸杞栽培基地,一看究竟。
【采访】栽培户 张承善:刚开始有朋友们介绍早先,我就到我朋友那面他们大户那面去看一下,人家树长得特别好,树也好,果子也大,产量也好。
【解说】:想想当初没有听傅随新的话懊悔不已。2012年初张承善经过农牧局找到了傅随新,指望请他到自己的地里帮忙。傅随新一来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土壤板结。
一向以来张承善都没有施用过富含有机质的肥料,随着土壤中有机质的减少,土壤当中的有益微生物也都无法存活,缺少微生物的土壤中板结状况越来越严重,根本拿铁铲都铲不动,在这样的地里枸杞根系无法正常成长,相应地对于营养物质吸取也出现了很强的影响。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你看它这样长年利用化肥,它把土地里有益微生物所有杀死了,所以没有微生物,其它我们长年利用化肥,土地的有用有机质早就被吸取干净了,没有了,所以既没有有机质,也没有微生物来运动,所以它就酿成此类板结征象。
【解说】:优质的土壤当中,有机质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有机质微生物也无法继续生存,时间一长土壤就没有了活力,就会发生板结征象。这均是长期单一施用化肥酿成的结果。
【采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 吕贻忠:土壤里面,土壤就像一个高楼大厦,这里面个别土壤颗粒就像一块块砖头似的,这些东西都依靠有机质还有其他的部分胶结物,像咱们水泥、钢筋把它们连接在一块,产生一个良好稳定的结构,这样它才能坚持土壤的功能,就是例如说它要有一定的通气性。
【解说】:在土壤中有机质大量减少,土壤就变得不透气,慢慢就会产生板结的征象,板结后酿成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保水保商,因为土地变硬了,浇水上去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酿成了更强的浪费,如果水经过板结的缝隙渗透下去,又会带着土壤中的肥料和一起流走,酿成更强的浪费。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它就不保水了,这水下不去的,没有透气度,它那个水一下来就给排走了。再加上我们用的化肥也在这个表面上也给流失了,所以既污染了我们这个地,也污染了外边,所以这就是化肥酿成的。
【解说】:当土壤板结之后,渗透下去的水,因为土壤已经无法汲取水分,还有一一些会聚集在植物的根部,无法排走,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泡根的征象。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它那个病菌繁育,排水不佳被水泡了,就是雨季大的时候湿度太大了,空气流通不佳,地下我们长年用化肥板结了,它不透气,没有有机质,所以呼吸有困难。
【解说】:根系长时间浸泡再加上土壤板结不透气病菌繁育很厉害,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生烂根征象,也就是常说的根腐病。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你看,你看,这根就死了,你看,很少了。这一点就没有新根了,你看这都死了,看见没有。这烂掉了,你看。在这个时候就这么少,它的呼吸有困难,这就死了,这根均是死的,都朽了已经。这根系太不发达了,太少了。
【解说】:张承善枸杞地根腐病的问题是当地很典型、很普遍的一个问题,许多栽培户的地里都形成了这样的征象。傅随新按照地形肯定了5个部位来采集土壤样本,以栽培大户施用的有机肥为基础,再加强了一定比例的微生物之后,配制出了新的适合板结地块施用的生物有机肥。
【采访】北京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傅随新:我们建议他用生物有机肥这类肥料,因为它里面含大量的有益菌,有益菌能够刺激生根,能够刺激它根系一发达,它就耐旱,所以就汲取营养物质,汲取水分就比较正常,就比较梦想,然后它传递养份各方面,就要好个别。
【解说】:经过两年的奋力,在傅随新的指导和协助下,张承善地里板结的征象逐渐消逝了,根腐病基本没有再发生过,枸杞的品质开始好转,通过测糖仪的多次测量张承善地里鲜枸杞的白利糖度平均达到了23,果实个大饱满,干果价格也买到了四十多元。
【采访】栽培户张承善:傅老师的指导下我就把肥料所有上进去了,上进去慢慢我的枸杞树就没有这个根腐病,产量也上去了。
【解说】:现在像张承善一样开始应用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栽培有机枸杞的农户越来越多,栽培户的收入明显加强。
【采访】青海省都兰县政府副县长 韩青林:我们自从进行推广示范早先,一个枸杞价格上去,一个它的质量能保证,比较平稳,而且我们枸杞的价格,售后效劳,这方面科技效劳,我觉得得以老百姓的认可。所以说我们现在大面积推广此类有机肥。
【解说】:随着测土有机肥的大量施用成功,现在傅随新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人。经常受邀到青海来做农业指导。
【主持人】:青海省都兰县在土壤改良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向有机栽培的偏向跨出了一大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市场化的深切,为了种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在想措施,指望这样的方法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