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海南省北运瓜菜优势特色产业,冬春茬年栽培面积近 1.93 万h㎡,占全省冬天蔬菜栽培总面积的10%,每667 ㎡豇豆产量可达 2 500 千克,产值 1.5万~2.0 万元,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海南省豇豆主产分辨别分布在东南部的三亚、陵水,西部的乐东和北部的澄迈,其产品供应为北方冬春豇豆生产淡季作出了主要贡献。
海南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1 780~2 600 h,季度分配较匀称,年平均气温22.4~25.5摄氏度,光、热资源充足,年均下雨量1 500-1 800 mm,是我国的天然大温室,不仅有利于豇豆成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豇豆病虫害的出现与蔓延,加强了豇豆安全生产难度。
课题组于2015~2017年开展了海南豇豆病害调查研究,发现一种病害重要危害豇豆叶子,其症状多种多样,但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每个病斑后期都具有轮纹。本课题组采集差别发病症状的叶子,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鉴定,发现差别症状的病斑均是由同一种菌导致,经病原形态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现将由多主棒孢菌导致的豇豆轮纹叶斑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和治疗介绍如下。
1 豇豆轮纹叶斑病的症状
1.1 圆形病斑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小圆点,不受叶脉制约,随着病斑扩大,逐渐产生轮纹状圆形斑,微凹陷,病健交界显著;病斑反面颜色较深,受感染的叶脉呈红褐色,也具有显著的轮纹。
1.2 梭形病斑症状
该症状病斑发病初期,重要在叶子中央主叶脉边上产生深褐色小圆点,中间微凹陷,随病斑扩展,沿着叶子主叶脉往两边侵害,产生梭形病斑,可感染叶脉,引起叶脉干枯,病健交界显著,具有显著的轮纹,病斑反面颜色明艳,呈红褐色,有灰褐色霉层。
1.3 不规则形病斑症状
该症状病斑发病初期,重要侵害小叶脉,随着病斑扩展,逐渐发生轮纹状斑,随着小叶脉往四周侵害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反面颜色明艳,受侵害的叶脉颜色呈红褐色,也具有显著的轮纹。
2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柱形,浅褐色,直立或弯曲,平滑,可间断层出多次使孢子梗发生结节状,具有2~14个隔膜,偶尔局部膨大,基部细胞膨大呈球形,大小(95.0~480.0)μm×(5.0~7.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浅黄褐色,直或弯曲,具有0~14个假隔膜,顶端钝圆,基部脐点显著加厚,大小(32.5~186.3)μm×(7.0~15.3)μm。
病菌在PDA培养基上成长良好,菌丝致密,绒状,灰白褐色,成长匀称,反面颜色较深,褐色。
3 传播渠道和发病条件
3.1 传播渠道
重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出现初侵害,并在病部出现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感染。
3.2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形成,发病适温25~30摄氏度。病原菌喜欢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气温高于25摄氏度,遇雨或连阴雨天气,特别是阵雨转晴,或气温高、田间湿度大时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最易染病生育期为结荚期,发病潜育期5~7天。
①温度
试验表明,病原菌菌丝在5~35摄氏度均可成长,最适温度25~30摄氏度,在30摄氏度时菌丝成长速率最快,35摄氏度时菌丝成长会受到控制,50摄氏度处理10 min或以上菌丝不成长。
②湿度
湿度是该病原菌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空气相对湿度和叶子湿度都影响病菌的侵入和蔓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0%以上,水膜有利于孢子萌发。
③pH值
病原菌菌丝在pH值为3~10 的范围内均能成长,最适范围为4~8。pH值为3 时,菌成长速度减慢。pH值>8 时,随着碱性增大菌丝成长减慢。
4 综合防治和治疗
针对上述豇豆轮纹病的病原菌侵害来源及传播渠道,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和治疗策略,避免豇豆轮纹病的形成和蔓延。
①清洁田园
应准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然后高畦深沟并覆盖地膜,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下降初侵害率。
②种子消毒
从健株上采种,以减少初侵害源,提升种子质量;其它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10%的盐水浸种,再用50摄氏度温水浸种10~15 min,然后催芽播种,可有用地下降种子带菌率。
③药剂防治和治疗
应准时摘除发病叶片,并进行药剂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准时施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200倍液喷雾防治和治疗,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也可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防治和治疗,每7~10天1次,连喷3~4次。还可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防治和治疗。
由多主棒孢导致的病害是我国一种新流行病害,纵然在作物一个成长季节中多次喷施药剂防治和治疗,但该病害仍未得到有用的抑制,剖析有两种要素影响。首先由于多年连做,酿成病原菌逐年积累;其次病原菌易随环境改变而形成变种,易对多种化学杀菌剂形成抗药性。
据相关研究报导,多主棒孢已经对多菌灵和嘧菌酯出现抗性,不建议生产上用于防治和治疗由多主棒孢导致的病害;建议利用咪鲜胺、氟菌·肟菌酯和苯醚甲环唑防治和治疗该病害,并交替利用,防止发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