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病虫草鼠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要以绿色农药、绿色植保、绿色农业为前提,以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推广无害化控制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限制剧毒、高毒农药使用,确保人民生命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宗旨,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念出发,以抗病虫品种为基础,以健身栽培为目的,充分发挥作物自身的抗病性、抗虫性和补偿能力,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生态、环保型农药等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病虫危害,突出生态控害技术,加大生物农药和植保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安全用药技术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技术,建立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和重大病虫的快速扑灭机制,以及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重大病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优化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省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特提出农业病虫草鼠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一、小麦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小麦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要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和生态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在病虫防治中的作用,把小麦丰产实用技术与健身栽培和控制病虫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同时做好小麦病虫监测工作,严格掌握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加大统防统治力度,做到科学用药,把小麦病虫草的损失压低到最低限度。
1、农业防治技术小麦返青后,及时进行早春耙耱,利用浇返青、拨节水控制麦类红蜘蛛的发生;对高水肥麦田要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田间湿度,抑制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物理防治技术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麦田棉铃虫、麦叶蜂等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同时可有效降低田间落卵量,每盏灯可控面积45-60亩;麦蚜迁飞扩散期,麦田均匀安插黄板诱杀麦蚜、麦蜘蛛。
3、生态防治技术推广控害保益技术。麦田是我省多种作物的天敌源库,在进行病虫防治时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避免杀伤天敌,形成良好的农田昆虫生态,实现以麦蚜为主病虫害的自然调控作用。
4、化学防治技术推广一拌多防技术,即“3911”和“粉锈宁”混拌种,达到预防条锈病、黄矮病、白粉病、麦蜘蛛、麦蚜、吸浆虫和蝗虫的目的,降低防治成本;对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并发区,可采用粉锈宁、抗蚜威、磷酸二氢钾等混用,防治麦蚜兼防病害和干热风,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二、玉米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玉米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要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以抗病虫品种为基础,以健身栽培为目的,充分发挥玉米自身的抗病性、抗虫性和补偿能力,采取越冬寄主处理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玉米病虫无害化综合体系。
1、生态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红蜘蛛易发区,要选用耐旱、持绿成熟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处理田间、地头及场院秸杆。生长期及早拨除病株,不偏施氮肥。根据玉米螟成虫有趋向高大茂密玉米产卵的习性,可早播诱集田或诱集带,集中消灭。
2、生物防治技术早春越冬幼虫化蛹前白僵菌进行封垛。在喇叭口期,用Bt乳剂制成颗粒心叶防治,也可在花丝期用Bt涂抹花丝和雌穗着生的叶腋。在玉米螟成虫期利用性诱剂进行成虫诱杀。
3、物理防治技术田间设置佳多频振杀虫灯诱杀玉米螟、地下害虫及小地老虎成虫,每盏灯可控制面积60亩左右。
4、化学防治技术地下害虫和蓟马重发区采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等拌种,苗期病害与地下害虫混发区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复合拌种技术;小地老虎发生区用毒饵进行防治;防治玉米红蜘蛛宜选用虫螨克、哒螨灵进行防治;叶斑类病还可用多菌灵和代森锰锌进行喷雾防治。
三、棉花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棉花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出发,以抗病虫品种为基础,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充分发挥作物自身的耐害补偿能力,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应用棉田管理各项措施,协调运用物理、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力求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农业防治技术在低洼易涝棉田开沟排水,以减轻苗期病害和枯、黄萎病的发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棉花生长中后期,适时打顶、打边心、去无效花蕾并带出田外,减少田间虫量;利用高压汞灯、频振灯、黑光灯、杨树枝把和性诱剂等诱杀棉铃虫成虫。
3、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NPV(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棉铃虫;应用阿维菌素防治棉红蜘蛛:麦田捕捉瓢虫放入棉田控制棉蚜的发生为害;棉花生长前期不用或推迟使用化学农药,采用局部或隐蔽施药技术,保护前期天敌。
4、生态防治技术要实行棉田与禾本科作物田的轮作,推广棉花与小麦插花种植,以减轻棉蚜和棉铃虫的为害;在棉田插花种植玉米、高梁等诱集作物,诱杀棉铃虫成虫。
5、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以蕾铃期害虫为主,要放宽防治指标,轮换、交替用药,禁止或限制使用抗性农药品种;推广使用吡虫啉、啶虫咪、哒螨灵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棉蚜、蓟马和棉叶螨。
四、蔬菜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控制病虫为害是蔬菜无害化治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采用生物、物理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确保蔬菜无害化生产。
1、生态防治技术推广瓜类和茄子嫁接防治枯、黄萎病技术,采用生态方法综合治理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等技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和苗床高温消毒处理,实施合理的轮作、间作,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健身栽培,提高蔬菜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
2、物理防治技术推广晒种、温汤浸种等种子处理技术,避免或减少种子带菌;在保护地推广黄板诱杀蚜虫、美洲斑潜蝇以及银灰膜或银灰网驱避蚜虫技术;结合高温灭杀土壤中的病虫,闷棚抑制病情发展;露地使用黑光灯、频振杀虫灯诱杀棉铃虫、甘蓝夜蛾、小地老虎等多种害虫。
3、生物防治技术推广Bt(含活孢子量每克100亿以上,每公顷用量约1500克)、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藜芦碱醇溶液、苦参碱、苦楝、烟碱、双素碱、植物源天然除虫菊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多种害虫。在病害防治方面,使用黄瓜花叶病毒卫星疫苗S52和烟草花叶病毒弱毒疫苗N14、井冈霉素、多抗霉素、农抗120、武夷菌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进行防治。对小菜蛾、棉铃虫等害虫也可用性诱剂进行诱杀。
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中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对症下药,正确掌握施药技术,选用生物药剂与化学农药复配,以减少部分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地内着重推广烟剂、粉尘剂等不增加湿度的药剂剂型;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采收上市时农药残留不超标。
五、果树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
从果园的整体观念出发,注重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在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的原则下,协调应用物理、人工防治,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改进施药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用量,确保果品生产中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1、农业防治技术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建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疏化疏果,合理负载;利用秋季落叶后到萌芽前,及时清除园内病枝落叶,虫苞僵果,剪去病枝、虫枝,刮除老翘皮。
2、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虫螨克防治叶螨,灭幼脲或杀铃脲防治金纹细蛾兼治桃小食心虫;选用农抗120或腐必清防治腐烂病,多氧霉素防治斑点落叶病;推广性诱剂诱杀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技术。
3、物理防治技术推广果实套袋技术,利用果袋阻隔病原菌侵染果实、避免害虫在果实上产卵,减轻桃蛀螟、桃小食心虫和褐斑病等病虫对果实的危害,从而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特性,引诱害虫成虫上灯,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昏,掉入接虫袋内,集中处理,可有效降低害虫基数,减轻危害程度。
4、生态防治技术推广果园生草覆盖技术,推广品种为三叶草。三叶草可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调节地温,改善果树生长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增强生物防治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
六、重大病虫应急防治技术
(一)蝗虫应急防治技术
对蝗虫的防治要坚持“改治并举,综合防治”的治蝗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培育有利于蝗虫天敌生存,不利于蝗虫孳生的良性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达到压低蝗虫适生面积,控制蝗虫发生危害,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目标。
1、生态控制技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开展蝗区改造,对蝗虫适生地采取区域化开发利用,调整植被结构,种植芦笋、棉花、大豆、油葵、苜蓿等蝗虫非喜食作物,形成集约化种植格局,减少农牧交错区和插花田面积,压缩蝗虫适生面积。
2、生物防治技术保护利用蝗虫天敌如昆虫、蜘蛛类、鸟类、蛙类等,开发和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卡死克等防蝗生物制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治蝗技术,以逐步取代化学农药治蝗,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3、采取“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治策略,充分发挥蝗虫应急防治站的作用,提高蝗灾监测预警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做好飞蝗区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加大对土蝗发生区综合治理力度,推广超低量施药技术,采取地面人工防治和飞机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草地螟应急防治技术
草地螟应急防治要以生态调控为主,应急防治幼虫为重点,灯光诱杀成虫和越冬虫源基地改造为补充,综合应用除草灭卵、开渠挖沟、喷施药带等农事操作阻隔幼虫迁移危害,加强地边、地堰、荒滩、草地等虫源控制。在及时监测、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应急防治区和重点挑治区,分类指导防治,实现控害保产的目的。
l、生态防治技术对草地螟集中越冬区进行冬春耕翻,破坏其越冬基地,减少虫源;在产卵至孵化期,农田中耕除草灭卵,并将清除的杂草带出农田沤肥或挖坑掩埋。同时,除净田边地埂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幼虫已孵化的田块,先打药后除草;地边、地堰、荒滩、草地等虫源数量较大的农区,在农田四周挖防虫沟或喷施药带,封锁控制草地螟幼虫向农田迁移危害。
2、物理防治技术选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降低成虫数量,减轻幼虫防治压力。
3、应急化学防治技术在幼虫3龄之前,组织群众开展地面应急防治,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三)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以晋南冬小麦产区为监测防治重点。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病品种,加大推广三唑类药剂拌种技术,加强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做到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对重发病田块要采取“打点保面”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减少病菌的扩散蔓延。
1、农业防治技术加强小麦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适期晚播,控制秋苗发病,以减少秋季菌源量。
2、生态防治技术改善麦田生态环境,调整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在我省运城麦区推广抗、耐病品种,实施不同抗源品种多元化布局和搭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
3、人工物理防治技术各级植保部门固定监测人员,采取定点监测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切实做好条锈病的监测工作,小麦越冬前,开展全面普查,掌握病菌越冬技术,早春进行大田踏查时,发现单病叶片或发病中心,及时摘除病叶就地埋入土中,减少菌源。
4、秋播期药剂拌种药剂拌种能有效控制秋苗发病,推迟发病期,减轻发病程度,延缓病情扩展速度。用种子量0.03%的立克秀,或用种子量的0.02%的粉锈宁或禾果利拌种。
5、流行期进行化学药剂应急防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或旗叶开始发病时,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全田喷雾。重病田要进行二次补喷,喷药要细致周到,保证足够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