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云
吴建平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武汉
430023)
摘要施用多效唑和控制秧龄是晚稻大苗盘式旱育抛秧的两大技术关键,而且两者有明显的互作。多效唑浓度低时,要注意秧龄长短的选择;长秧龄时,要小心选择多效
唑使用浓度与次数。250~350mg/kg均为多效唑有效施用浓度,秧龄以30d内为宜。秧龄25—30
d的,于一叶一心时喷1次300
mg/kg多效唑即可;秧龄超过35d,宜于一叶一心、三叶一心各喷一次300
mg/kg的多效唑。
水稻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晚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近一半。我市晚稻生产易受“寒露风”威胁,季节矛盾突出;而且,晚稻插秧正值高温酷暑,农民劳动强度大。近年来研究成功的盘式旱育抛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培育适合晚稻抛植的壮苗大秧是这一技术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施用多效娃和控制秧龄是这一技术两大关键。为寻找适宜的秧龄与多效唑施用浓度和次数,特进行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选用我市常用双晚品种和组合汕优
64、汕优
63、“7034”、鄂宜105、RC49为供试品种,种子自备。采用561孔塑料软盘。多效唑粉剂,按不同浓度要求配成溶液。
2)试验方法:设秧龄、多效唑浓度、多效唑施用次数3个处理。秧龄分25、30、35、40
d或20、
25、
30、
35
d
4个水平;多效唑浓度分250、
300、
350。g儿g
3个水平;多效唑施用次数分1次(一叶一心)、2次(一叶一心、四叶一心各一次)、3次(一叶一心、三叶一心和五叶一心各一次)3个水平。设计以下二组复因子试验:
秧龄X多效唑浓度:秧龄由播期控制;多效唑均在一叶一心时喷雾;以秧龄
40
d的水育手插秧作对照,一叶一心时喷等量清水。
秧龄X多效唑施用次数:秧龄由播期控制;多效唑浓度为300mg/kg,以
40
d秧龄水育手插秧作对照。
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面积13.3m,育秧在旱地进行。新洲、黄坡、江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蔡甸区农科所参与了本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浓度对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在同一秧龄情况下,多效唑的不同浓度对秧苗叶龄影响不明显,对绿叶数、苗高、白根率等有明显影响。秧龄
30
d时,单株绿叶数随多效铸唑浓度增加而增加;秧龄
35
d时,绿叶数随多效唑浓度增加而减少;秧龄
25—35
d,300
mg/kg处理的白根率均高;秧龄40d,350mm/km处理的白根率最高。多效唑对苗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矮化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但在秧龄30
d时,苗高以
300
mg/kg处理为最高。随着秧龄增加,不同浓度下的苗高差异逐渐增大,40
d时为39.73~32.53
cm,表明大秧龄条件下,浓度对亩高影响大。与对照相比:供试秧苗绿叶数、白根数均增加,40d白根数对照为
7.8,供试秧苗平均为19.0;对苗高抑制作用明显,对照为
41.5
cm,供试秧苗平均高36.2
cm。白根数、苗高是改变最大的两个性状。
同一浓度下,苗高随秧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值随浓度增加而减少。250mg/kg时,苗高随秧龄增加值为
17.4
cm(39.73-2.33);
350mg/kg时,增加值为
13.3
cm(32.53-
19.23)。总根数随秧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值随浓度增大而增大,至
350
mg/kg达最大,为
8.33条(22.23—13.90)。表明低浓度下秧龄是影响苗高的主要因素,随着浓度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减小;高浓度下,总根数受秧龄的影响更加明显。
2.2
喷施多效唑次数对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秧苗素质受多效唑施用次数与秧龄的明显影响。苗高随多效唑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这种降低在长秧龄时更加明显,表明长秧龄时,多效唑次数对亩高的影响加大。总根数与白根数随多效唑施用次数、秧龄增加而增加,至秧龄35d时,施用1次多效唑的增加值达到最大,为13.7%。57.6%,而后逐步下降。在秧龄25d时施用1次和秧龄
40d时施用
2次,出现互作,达到同一秧龄总根、白根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秧苗苗高降低1/3~2/5,绿叶数、假茎宽、总根数均不同程度降低,百株鲜重降低3/5-3/4,百株干重下降1/2~3/4,但百株干重率均有所增加。
2.3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不同秧龄秧苗生育进程的影响同一秧龄,多效唑不同浓度对全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在20~35
d范围内,同一多效唑浓度,不同秧龄时,随秧龄增加全生育期由
114
d增加到123—124
d,全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秧龄长短控制;同一抛期,播期提早,抽穗期相应提早,成熟期也提早,播期每提早5d,成熟期提前3d左右。
2.4
秧龄和多效唑浓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
1可见秧龄20
d时,随着多效唑浓度增加,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产量随之减少;秧龄25d时,单位面积穗数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产量逐步增加;30d时,350mg/kg处理与250mg/kg处理相比,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产量增加;35d时,350
mg/kg比250
mg/kg单位面积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均有所增加,产量增加。表1
不同秧龄、不同浓度多效唑与产量结构(略)
通过产量结果的方差分析,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多效唑不同浓度产量差异达5%显著水平,而处理间、秧龄间、秧龄\浓度间差异均达到1%极显著水平(表2)。表2
不同秧龄、不同浓度多效唑试验方差分析(略)
由表3可见,产量以秧龄
25
d为最高,秧龄35
d最低。由于秧龄与浓度有互作效应,所以各种秧龄要求的最适多效唑浓度不同(表4)。秧龄20d时,250
mg/kg最佳;秧龄
25~35
d时,产量随多效唑浓度上升而增加,350
mg/kg与250
mg/kg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3
不同秧龄平均产量的新复极差测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