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鹃叶枯病。
病原属腔孢纲、黑盘孢目的真菌。为害较广,我国南北均有出现。病菌借微弱伤口侵入,为害叶子,遇风雨时叶子摩擦、喷水、人为伤害也可感病。病害多从杜鹃叶尖或叶缘形成,产生不规则的叶尖、叶缘干枯,引起叶子早落,甚至全株枯死。病斑黄褐色,边缘色较深,病部与健部有显著分界,上生黑色粒点。病菌依靠风雨传播,在发病叶片上越冬。3-11月均可发病,3-6月病情较重。
2、杜鹃叶斑病。
杜鹃叶斑病又叫杜鹃角斑病、褐斑病。病原属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的真菌。我国淮河以南发病较多。症状多在叶上出现。初期为紫红色至红褐色小点,沿叶脉发展成多角形不规则病斑,正面较反面颜色深。后期病斑灰白色,潮湿时病部表面生灰黑色霉点。病菌依靠风雨传播,在发病叶片或病株残体上越冬。5-11月均可发病,梅雨和台风季节发病较重。
3、杜鹃叶肿病。
杜鹃叶肿病又叫叶饼病,病原属层菌纲、外担子菌目的真菌。我国南北均有出现。侵染发病位置以嫩叶为主,花芽、新梢也可形成。病原菌侵入植株体后,导致植株体内的细胞大量分裂,出现很多薄壁组织,使侵害位置畸形增生。初期发病叶片正面形成淡白色、半透明、近圆形病斑,后变淡红色,侵害位置异常变厚或肉质,出现大小不一的菌瘿,3-18毫米不等,上覆灰白色粉状物。白粉飞散后,病斑变褐色或黑色。各斑相互愈合,全叶逐渐变厚增大。叶脉受害后畸形弯曲,有时嫩梢顶部形成肉质叶丛或菌瘿。花受害后变厚变硬或变为肉质。病菌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当春天气温回升时开始滋生发病,气温平均为15-2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多雨天气时加倍严重,病原物以孢子依靠风雨传播。
以上3种杜鹃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和治疗办法犹如:一是要改善周围环境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利用充分腐熟的肥料,且氮、磷、钾肥料比例恰当,使植株成长健壮以增强抗病性。二是摘除发病叶片,在病菌出现孢子之前,彻底清除发病叶片,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浇水时从盆沿浇入,因为病菌孢子借水融化,依靠风雨传播。上午浇水比晚上浇水好,叶子不易有水分滞留。四是准时防治和治疗虫害,防止人为地酿成伤口。五是药剂防治和治疗。展叶前或发病时期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0.5%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一次,间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