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育一号”大姜是莱芜市农科所近年来成功培育出的生姜新品类。它取材于莱芜大姜,是应用通例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对策,经CO60放射源辐射处理,诱导其变种,再用组培快繁技术,加快其繁殖。从辐射处理的莱芜大姜栽培田中选出目标单株进行栽培复选,通过5年的间断筛选试验,成功选育出的性状优异而稳定的生姜新品系,取名为“辐育一号”大姜。
该品系与莱芜大姜相比,重要优点为:
1、单产高,增产幅度大。亩产高达4252.1公斤(鲜姜5002.5千克),平等条件下比莱芜大姜增产18.7%。
2、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姜块大且以单片为主,奶头肥胖,姜丝少,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而莱芜大姜复片多,奶头小,姜丝偏多。
3、姜苗少且壮。相同种植条件下,地上茎分枝只有10-15个,而莱芜大姜一般有15-20个。地上茎较莱芜大姜粗壮。
4、叶子开展,色深,抗逆性强。该品类叶子平展、开张,叶色浓绿。上部叶子集中,有用光合面积大。抗寒性强,进入10月份后,莱芜姜上部叶子显著变黄,而该品类仍维持绿色。
5、姜根少且壮。在平等种植条件下,地下肉质根较莱芜大姜数量少,但根粗壮。
该品系扩展前景看好,姜块大,奶头少而肥,单片为主,商品性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扩展对外贸易具有主要价值。其它,该品类耐寒性强,可提早栽培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升和营养物质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该品系的推广利用,对提升产量,增强商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出口,提升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加强农民收入,具有不可低估的主要作用,有着美好的推广利用前景。其种植技术如下:
一、整地施肥
选择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即选择有机质充沛、松软透气、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或中壤土地块,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PH5~7)。
姜的成长期长,要求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通常于前茬作物收获后,便进行秋耕,深翻25-30cm,第二年土壤解冻后,细耙1-2遍,将地表整细整平,播种前开沟做垄。一般按东西偏向开沟,沟距60cm,沟宽25cm左右,沟深10-12cm。
进行集中施肥,详细做法是:用窄镢沿姜沟南半侧开一条小的施肥沟,然后将底肥施在施肥沟中,亩用充分腐熟的厩肥6000千克、草木灰1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使粪土充分混在一起匀称,再将姜沟整平即可进行播种。
二、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的对策可分为:晒姜和困姜、选种、催芽三个步骤:
1、晒姜和困姜清明前后,从井窖内取出姜种,用清水洗去姜块上的泥土,晾晒1-2天。晒种的作用是:一方面是提升姜块温度,促进快速发芽;另一方面是减少姜块中的水分,避免姜块腐烂。通过晾晒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上草帘,促使营养分解,叫作困姜。通过2-3次晒姜和困姜,便可开始催芽。
2、选种及处理选择无病、无伤害的较大姜块作种姜,每块重100g左右,具有1-2个壮芽,晒白口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6h,之后捞出,用草木灰蘸伤口,以防姜瘟病。凡肉质变色、有水渍状、表皮易脱落的姜块已染病,不能作种姜利用。
3、催芽使用塑料阳畦进行催芽,在畦床底部及周围铺一层10cm厚的麦穰,即坚持黑暗又疏松透气,而且保温。白天畦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夜晚加盖草苫。发芽温度抑制在21-25摄氏度。当姜芽成长为0.5-2cm,粗为0.5-1cm停止催芽,进行播种。
三、适期播种
姜性喜温暖,不耐旱不耐霜,必需在温暖无霜的季节种植,一般采用春播,在10cm地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已催好芽的大姜掰成100g左右重的小块,选用具有壮芽的肥胖而丰满的姜块作种。播前浇透底水,底水渗下后即可排放种姜,采用平播法,即按行距60cm,株距20cm将种块水平放置沟中,使姜芽朝向南或东南,然后将种块压于土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即可。随排种随用潮湿细土盖在姜芽及种块上,每亩约用姜种500公斤左右,一般每667平方米栽培5500株左右。
四、遮荫
姜不耐高温,不耐强光,在花荫状态下成长良好,因此要进行遮荫。通常于生姜播种后20天快出苗时,在姜沟南侧拉上遮荫网或插上玉米秸并编成花篱,高70-80cm,稍微向北倾斜。立秋早先,天气逐渐转凉,光照渐弱即可除去遮荫。五、合理肥水管理为保证顺利出苗出壮苗,播种时必需浇透底水,直到出苗70%以前一般不再浇水。出苗后要浇第一水,然后中耕保商,小苗期前以浇小水为主,供水要匀称合理,夏天浇水以早、晚为好。夏天暴雨之后应准时排水,以防姜田积水,同时最好浇井水降温,以免导致姜块腐烂。立秋早先进入旺盛成长期,用水量大,一般4-6天浇一次大水,始终坚持土壤湿润,收获前3-4天浇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土,有利于下窖贮藏。
幼芽期恰当追肥。苗高30cm左右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5公斤。立秋前后植株成长速度大大加速,为满意其快速成长的需要,时期撤去遮荫网或花篱,进行“大追肥”,此期需肥量大且养份全面,每667平方米施豆饼70-80公斤,复合肥15-20千克,硫酸钾20公斤。追肥于植株基部约15cm左右的沟中,后培土封沟培垄,最后浇透水。9月上旬早先,植株地上部成长基本稳定,重要是地下根茎的膨大,为了保证养份供应,此时可按照苗情,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千克,硫酸钾15-20公斤。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后进行二次盖土,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当姜苗长至6-8个分枝时正是根茎旺盛成长期,需施用补充肥,亩追施复合肥20-25千克。
姜在夏秋天成长最快,长姜块最多,膨大最快速,如果堤防培肥土,盖杂草,使土壤疏松、肥沃、湿润,可使姜高产。
详细做法:在夏秋天节,用沤制腐熟的垃圾肥、塘肥、火烧土或另外土杂肥,培施在姜植株根部,每株培3-5公斤,厚8-10cm左右为宜,再用干枯草将畦面土壤所有覆盖,草厚5-6cm左右,草腐烂后要堤防准时添加。这样,就可以加厚表土层,培肥土壤,覆盖裸露姜块,使土壤疏松、肥沃,并减少水分损失,坚持土壤湿润,保证水分丰富供应,避免夏秋天高温干旱天气损伤地下根群和正在成长发育的姜块,可使姜块多,粗大、饱满,并且不容易侵染姜瘟病,植株不早衰,产量高。
生姜成长后期,地上的茎叶成长减缓,以地下姜球成长为主,光合作用制造的养份重要向地下输送,使姜球快速膨大,直到霜降前收获。姜后期成长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适宜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夜间17-18摄氏度,利于营养的制造和积累,下降夜间呼吸消牦;后期用水量比前期稍有减少,要求土壤始终坚持湿润,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5%。生姜在姜球膨大期要求黑暗湿润环境,所以盖土的厚度要适宜。在田间管理上,应该避免后期早衰,尽可能延长成长期,减少损失。
六、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最常见的病害是姜瘟病,姜瘟病不仅在大田成长期危害生姜地下根茎,导致姜块腐烂,植株枯死。而且又在贮运期产生腐烂,损失严重。由于姜瘟病的为害酿成常年产量损失20%-30%,重者达50%-70%,严重年份甚至导致绝产。姜瘟病一般在6-9月间产生,7-8月为盛发期,姜瘟病菌重要来自田间土壤中的病残体、带菌姜种。病菌可在土中存活2年以上。病原菌在田间重要依靠水流进行传播,地下害虫也能传病。带病种姜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渠道。
姜瘟病的形成一般在气温26-31摄氏度时最适宜,20摄氏度以下,或35摄氏度以上病害扩展显著受到控制。高湿发病重,特别是当生姜成长盛期遇上时晴时雨天气时,更易导致病害流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病害的出现与蔓延。
在种植管理上,耕作粗放,整地不平,排水不良,窜灌等发病重;施肥不妥,早施、偏施氮肥和施来腐熟的肥料,田间卫生差的田块产生重;多施有机肥,田间发病轻。用豆饼粉、大豆作底肥的田块,发病显著减轻;栽培过密,封行早,透气差,发病重;轮种年份越长,发病越轻,反之发病越重;透气好的沙壤土发病轻,粘土发病重,重茬发病重。
姜瘟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和治疗难度大,重要采取农业防治和治疗和化学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办法防治和治疗。
农业防治和治疗:(1)实行3年以上轮种换茬,与豆科、百合科葱属植物轮种为最好,也可与大白菜、玉米、甘薯、小麦轮种。(2)严格选用无病姜种。选用无病脱毒姜种。最好选用脱毒姜种或下种前精选姜种,凡有水渍斑、表皮易脱落或掰开姜种有黑褐色圈及用手挤压有白色汁液溢出的,为带菌姜块,不能作种用。(3)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4)夏季最好用井水灌溉,避免水源污染。忌漫灌、浸灌、窜灌。(5)施净肥。不要用病株残体沤肥,保证肥料无菌。(6)抑制蔓延。发现病株准时铲除,而且要挖出相邻的无病植株,集中销毁。每穴撒消石灰1千克或漂白粉0.125公斤消毒。
化学防治和治疗:在成长期用5%硫酸铜、72%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灌蔸,每窝0.5-1公斤,或用农用链霉素2g+抗生素60ml+水100公斤,或新植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各2g)+水100千克,每窝0.5-1公斤,或用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用药液45g/平方米于齐苗期和病初灌蔸。此外,用50%退菌特、45%代森铵也具有较好的成效。
重要虫害是玉米螟,可灌注80%的敌敌畏1000-1200液,间断2-3次即可抑制玉米螟的为害。绝对禁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七、适期收获
气温在8-18摄氏度是生姜成长适宜的温度。大田收获生姜最佳期间在初霜后。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使生姜延迟成长20-30天后收获,每667平方米可增发生姜1000千克以上。
八、贮藏
采用井窖贮藏,窖深6m左右,挖2-3个贮姜窖,窖温坚持在11摄氏度-13摄氏度,要求几乎恒温,空气相对湿度坚持90%以上。入窖前,彻底清扫,用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及敌敌畏等杀虫剂进行处理。姜入窖后,可用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生姜入窖前期,准时通风,不要盖窖口,按照天气状况灵敏掌握以防闷姜。于“冬至”后,逐渐盖住窖口。检查人员入窖前要堤防先通风,点烛火试验,以防产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