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摄氏度~30摄氏度打药更有用
无论是植物还是昆虫或病菌,20摄氏度~30摄氏度,尤其是25摄氏度,是其最合适的运动温度。此时打药,对处于活跃期的病虫草会更有用,对作物更安全。详细来讲,夏季高温季节,打药时间应该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早先;春秋凉爽季节则应该选择在上午10点早先下午2点之前;冬春天的棚室最好选择晴暖天气的上午打药。
打药时间选择遵循两原则
从喷头喷出来的药液沉积在靶标上之后需要展开发生匀称的药膜才能最大幅度覆盖在靶标表面上,进而“掩杀”靶标上的病虫害。药液从沉积到展开会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空气湿度,如果空气湿度小,药滴里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到空气中,甚至等不到药液铺展在靶标上,这当然会下降药效,甚至形成灼烧性药害斑;反过来,如果空气湿度过大,沉积在植株表面上的药液,尤其是大雾滴就很容易凝聚成很大的液滴,并二次受重力影响植株下部沉积,也会出现药害。因此,一天中的打药时间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空气湿度略显干燥,一个是打药后药液在日落前可以在靶标表面发生干涸的药膜。
喷头距离靶标不是越近药效越好
药液从喷头喷出早先一边和空气对撞而破裂成更小的液滴一边前冲,一路跌跌撞撞的结果是雾滴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离喷头越远,雾滴越小。小雾滴更容易沉积和铺展在靶标上。所以并不是喷头紧贴着植株药效就会更好。一般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喷头要和靶标坚持在30~50公分的距离,机动喷雾机则要坚持在1米左右的距离,按照喷雾器及其喷头的性能,摆动喷头让药雾飘落在靶标上,药效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