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主粮价格下行的大环境下,转型栽培成为不少农民的首选应对方式。近日,枞阳、萧县等地农民来电询问马铃薯栽培的相关状况。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脱毒薯类研究中心主任廖华俊。
皖南皖北均可栽培
马铃薯就是俗称的土豆,在大家印象中,常常多产自西北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之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所售马铃薯很强一一些是来自青海、甘肃、山东等地的,所以很容易让一些栽培户认为我省不适合栽培。那么真实状况是如何的呢?
“马铃薯具有节水、高产、高效、成长期短等优势,我省不但能够种,而且皖北皖南都能种。 ”廖华俊介绍说,安徽每年能够春、秋两季栽培马铃薯。目前全省马铃薯栽培面积100万亩左右,适用于“水稻—马铃薯”轮种,“马铃薯—玉米、大豆、棉花”轮栽等。
栽培上是否会因地域不一样,引起品质、产量也差别?
“我省从皖北到皖南,气候差异不大,农户判断是否能种,重要是看土壤,而不是区域。 ”廖华俊告诉记者,像沙土地、沙壤土都比较适何栽培马铃薯,但粘重的土壤就不太合适了。 “有些稻田土、砂姜黑土等,经过改良、采用新的培育方式,也是能够栽培的。 ”
现在,沿淮、淮北地区已产生了“马铃薯—玉米、黄瓜”及“棚室马铃薯—毛豆—西瓜”的轮做模式;合肥以南多采取“水稻+马铃薯”的模式。成本方面,栽培马铃薯每亩需要种薯、农膜、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总计在1000元左右。而安徽平均产量在4000斤左右,客岁4月份棚室马铃薯上市时,地头收购价达到1.7—1.8元/斤。综合来看,栽培马铃薯比栽培主粮,利润要丰厚。
提倡“稻—薯”轮种
我省地处中原,与干旱少水以土豆为主食的西北地区相比,农户对马铃薯的关心度远远不及前者。但是目前,国家提出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能会带来扩展机遇。
2015年1月5日,农业部正式将马铃薯肯定为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估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全国栽培面积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加强到1.5亿亩。为贯彻落实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优化农业栽培结构,客岁9月省农委也发布了《2016年安徽稻田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方案》。
事实上,我省尤其是江淮之间,在栽培马铃薯方面确有优势。
据了解,目前的华北、西北、西南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水资源和自然、地理、气候等 因素,面积加强潜力已经很小,下一步马铃薯产业的主战场必然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安徽稻茬田、冬闲田丰富,2000万亩水稻产区、800万亩冬闲田,将是经过“稻—薯”轮栽扩展马铃薯产业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安徽地区马铃薯产量仅次于青海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亩均经济效益仅次于山东,居全国二位。
温度与水分是关键
目前,马铃薯在全国的亩均产量为2300斤,我省马铃薯亩产多在3000—5000斤不等。其实,有关马铃薯栽培的最高产量记录是在山东滕州,亩产超5000kg。
为何差别地区之间马铃薯亩产差距这么大呢?廖华俊认为,西北干旱少雨,产量自然不高;而滕州多是棚室精细栽培。抛开土壤、水分、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我省与山东农户相比,差距就在技术方面。如果我省栽培户掌握好高效种植技术,亩产稳定在4000—6000斤问题不大。
相对于食用马铃薯,菜用型更适合安徽栽培,利润更高。据悉,马铃薯属于无性繁育作物,易种性退化,生产上应选用脱毒种苗。安徽应选用早熟品系,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8号、早大白等。
廖华俊表示,栽培上,应选择地势崎岖、旱能浇、涝能排、耕作层深厚、疏松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地块为宜;采用马铃薯播种机栽培,施肥、播种、起垄、覆盖地膜同步完成;棚室种植可选用多功能田园管理机进行开沟,人工施肥、播种,而后采用机械进行盖土。
“在田间管理方面,除了要适期破膜、中耕盖土和追肥以外,水分和温度是关键。 ”廖华俊提醒栽培户,马铃薯不耐旱也不耐涝,应按照需要准时浇水。例如在早春温度低时,恰当少浇水,以中耕代浇水,雨水过后准时排水等。棚室栽培要管理好温度,播种后至出苗前,要闷棚10天左右,促苗早出;待出苗70%以上时,开始放风降温,成长期抑制在20—25摄氏度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