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连晴高温天,也是水稻生产的关键期间, 我市水稻生产周期的温光条件是一季不足,两季有余,因此,应用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不仅能够充分使用温、光、水、土资源,实现一种两收,加强稻田产量和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使资源节约,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
据了解,客岁,我市再生稻蓄留面积在110万亩左右,大多数集中在海拔350米以下、沿江河谷及丘陵地区有水源保障的再生稻适宜栽培区。
据市农技推广总站水稻产业科专家介绍,蓄留再生稻,应抓好以下五项办法:
施促芽肥
促芽肥是夺取再生稻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方法。在头季水稻收获前10~15天,施足促芽肥,亩施15千克50%BB肥或亩施尿素15-20kg。
保湿护芽
稻田在中稻收获前,要坚持田间湿润,有利再生芽萌发。
看芽抢收
看芽抢收头季,保证留桩的高度。当全田谷粒黄熟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2厘米以上时,进行收割。留桩高度达到33-40厘米,争取倒二节休眠芽成穗,能够提升再生穗率。
稻草覆盖
头季水稻收获后,立刻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既能够减少田间水分蒸发,坚持土壤湿度,抗旱葆苗,促使再生芽的成长;又能够加强土壤的钾素营养物质,培肥土壤地力。如果遇上连晴高温天气或稻田缺水时,应堤防在收割当日傍晚及后两日早晚,浇水或用清粪水泼施稻桩。
施发苗肥
头季水稻收获后应立刻复水,一向坚持浅水层降温防旱,以利再生芽成长和多发苗。此外,头季稻收获后1-2天准时施用发苗肥,亩施用50%BB肥8-10千克或亩施尿素10-15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泼施清粪水1000kg左右,争取多发再生苗,提升再生稻成穗率,加强有用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