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夜间大棚风口关闭后,湿度增大,引起病害出现多,以细菌性病害居多,如细菌性髓部坏死、溃疡病、软腐病、果斑病等,特别是浇水后,棚内干湿变化剧烈,短时间内湿度加强,更容易引起细菌性病害产生,在此,提醒菜农朋友,浇水后重防细菌性病害。
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从植株体表伤口入侵,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汲取养份,因此引起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导致肿瘤。所以,但凡细菌破损的地方,就会阻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送,症状体现初期,多数是局部异常,进而逐渐蔓延。细菌性病害治疗较难,建议堤防日常农事管理,以预防为主,尤其是浇水后。详细来说,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浇水后准时排湿。
目前,棚内温度回升快,大棚通风量逐渐加大,棚内湿度较小。但是浇水后,棚内湿度加强剧烈,所以要准时排湿,能够在浇水的当天下午,恰当晚关闭风口,同时次日上午早开风口,加大通风量,如此操作,间断坚持2~3天,快速下降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出现。
二是整枝打杈把握时机。
但凡整枝打杈的地方,或是枝杈末端开裂,或是过度操作,引起茎秆表皮大面积脱落。在此提醒菜农:整枝打杈选择在晴天进行,浇水后的1~2天内,尽量不要进行整枝打杈,因为浇水后,植株含水量大,加强了病害侵害概率。
三是增加药剂预防和治疗。
整枝打杈后,要准时喷施呵护剂和防治和治疗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可利用铜制剂,如王铜、碱式硫酸铜、喹啉酮等,对于已经感病的植株,应先去掉病灶,如将发发病叶片柄、幼果摘除,同时用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叶枯唑等内吸性药剂配合噻菌铜、喹啉酮等呵护性药剂喷施,避免病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