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坚果,素有“千果”的美誉,甚至被称为“人参果”,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很高的栽培价值;而在板栗的栽培过程中,做好水肥、整形修剪、摘心等管理工作十分主要!那么,板栗树栽培怎么管理?现将板栗栽培的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水肥管理
1.土壤底肥:底肥应以土杂肥为主,以改良土壤,提升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元素,施用时间以采果后秋施为好,此期气温较高,肥料易腐熟,同时此时正值新根形成期,利于汲取,从而促使树体营养的积累,对来年雌花的分化有良好作用;
2.合理追肥: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追肥时间是早春和夏天,春施一般初栽果树每株追施尿素0.3~0.5千克,盛果期大树每株追施尿素2kg!追后要结合浇水,充分发挥肥效!夏天追肥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这时施氮肥和磷肥能够促使果粒增大,果肉饱满,提升果实品质;
3.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一年可进行多次,重点要搞好两次;第~次是早春枝条基部叶在刚开展由黄变绿时,喷0.3%~0.5%尿素加0.3%~0.5%硼砂,其作用是促使基本叶功能,提升光合作用,促使罐花产生,第二次是采收前1个月和半个月间隔10~15天喷2次0.1%的磷酸二氢钾,重要作用是提升光合效能,促使叶子等12官中营养养分向果实内转移,有显著加强单粒重的作用;
4.合理灌水:板栗较喜水,一般发芽前和果实快速增长期各灌水~次,有利于果树正常成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提升;
二、整形修剪
板栗树修剪分冬剪和夏剪;冬剪是从落叶后到翌年春天萌动前进行,它能促使粟树的长势和雌花发生,重要办法有短截、疏枝、回缩、缓放、拉枝和刻伤,夏天修剪重要指成长季节内的抹芽、摘心、除雄和疏枝,其作用是促使分枝,加强雌花,提升结实率和单粒重;
1.短截:剪去一年生枝的一部分!短截可促使分枝,增强树势,紧凑树冠,减少雄花,调整营养养分的分配!对旺树、旺枝可采用延迟修剪,等萌芽后进行短截!
2.回缩:是对多年生枝短截;多用于成长衰弱、结果位置外移,内膛光秃严重的多年生枝;
3.疏枝:即对生枝、档光枝和内膛的纤细枝从基部疏除;
4.戴帽剪:在不一样摘心次数的新梢轮痕附近进行冬天短截;在新梢轮痕上留通2~4个小芽短截叫戴活帽修剪,如处理得当,则帽上小芽和轮痕下大芽才能抽生结果枝!在新梢轮痕上不留芽短截叫戴死帽修剪,使轮痕下大芽抽生结果枝!一般状况下,枝势不强的搞戴死帽剪,枝势强旺的搞戴活帽剪;
5.缓放:缓放就是不剪;重要作用是分散营养,缓和树势;对旺树多采用缓放修剪;
6.拉枝和刻伤:对树冠内未采用摘心的强旺辅养枝,于春天树液流动到芽开绽时期将其拉平,并在需要发芽位置的各芽子上方进行刻伤,使其抽生强旺枝,到冬天修剪时,再将缓放拉平的枝回缩到抽生强枝的位置上!
三、摘心除雄
当新梢成长到30厘米时,将新梢顶端摘除;重要用在旺枝上,目的是促生分枝,提早结果;每年摘心2~3次!初结果树的结果枝新梢长而旺,当果前梢长出后,留3~5个芽摘心;果前梢摘心后能发生3个左右健壮的分枝,提升结果枝出现比例,同时还能减缓结果位置外移;在枝上只留几根雄花序,将其余的摘除,其作用重要是节制营养,促使雌花发生和提升结实力!
四、疏花疏果
疏花可直接用手摘除后生的小花、劣花,尽量保留先生的大花、好花,一般每个结果枝保留1~3个雌花为宜;疏果***好用疏果剪,每节间上留1个单苞;在疏花疏果时,要掌握树冠外围多留,内膛少留的原则;
五、人工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应选择品质优良、大粒、成热期早、涩皮易剥的品系作授粉树!当~个枝上的雄花序或雄花序上大部分花簇的花药刚刚由青变黄时,在早晨5时前将采下的雄花序摊在玻璃或于净的白纸上,放于干燥无风处,每天翻动2次,将落下的花粉和花药装进干净的棕色瓶中备用;当~个总苞中的3个雌花的多裂性柱头完全伸出到反卷变黄时,用毛笔或带橡皮头的铅笔,蘸花粉点在反卷的柱头上;如树体高大蘸点不便时,可采用纱布袋抖撒法或喷粉法,按1份花粉加5份山芋粉填充物配比而成;
六、采收对策
板栗采收办法有两种,即拾栗法和打栗法;
1.拾栗法:拾栗法就是待栗充分成热,自然落地后,人工拾栗实,为了便于拾栗子,在栗苞开袭前要地表杂草,采收时,先振动一下树体,然后将落下的栗实、栗苞全部拣拾干净,一定要坚持每天早、晚拾一次,随拾随贮藏!拾栗法的好处是栗实饱满充实、产量高、品质好、耐藏性强!
2.打栗法:打栗法就是分散分批地将成熟的栗苞用竹竿轻轻打落,然后将栗苞、栗实拣拾干净,采用这类办法采收,一般2~3天打~次!打苞时,由树冠外围向内敲打小枝振落栗苞,以免损伤树枝和叶子,严禁~次将成熟度差别的栗苞全部打下;打落采收的栗苞应尽快进行“发汗”处理,因为当时气温较高,栗实含水量大,呼吸强度高,大量发热,如处理不及时,栗实易霉烂!
【小编结语】做好板栗树栽培的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板栗栽培的产量和品质有着主要作用,当导致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板栗栽培的管理技术要点,大家都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