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姜长得好,卖相也好,又白又嫩的。”前不久,南川区西城街道龙济桥社区四组村民罗勇刚收完自己种的生姜,对今年的收成和效益都比较满足。
种姜凭技术
罗勇介绍,南川生姜栽培有菜姜和大黄姜两个品系。按照差别的种植目的选择种植品系,菜姜富含水分,辣味稍淡,纤维少,可炒菜,做泡菜等;而大黄姜宜作调料、适宜深加工开发和作姜种种植。
他栽培的基本上是菜姜,由于品相好,个头大,又白又嫩,所以很受欢迎。
“原来种姜是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产量不高,不佳管理。现在采用的是‘窝子姜’栽培办法,比直接种在地里的生姜长得很强,产量更高。”种了多年生姜的罗勇说,“窝子姜”亩产六七千斤,一斤5元计算,每亩收入1万元以上。
从3月份开始,罗勇便开始翻地、打窝、催芽、插姜种、盖膜,使用生物肥料和自来水杜绝细菌的感染,同时堤防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他说,如今的生姜栽培已经不能完全依靠下“蛮力”,更主要的是依靠技术。
生石灰防病
罗勇说:“生姜容易得姜瘟病,如果没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确定是种一年亏一年。”
“今年前期的雨水太多了,全凭我应对雨水的对策正确,才有如今的收获。”他说,严格选种和消毒是预防姜瘟病的主要办法,务必杜绝病菌传入姜田,抑制病菌在田间蔓延。
而生石灰是罗勇预防病害的“法宝”,每到雨季结束,他都要在地里撒几十斤生石灰消毒。
“我的生姜管理,重要表现在应对雨水上。”他说,通常意义的盖土,是在每年的6月底左右,但由于今年的雨水较多,他在6月初就开始盖土。“下雨后要准时排水,别以为雨水渗透进地里就没法解决了,能够将泥土给划开来,让土壤变得更松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
罗勇说,雨水较多时,切忌利用化肥,因为那时生姜的根须弱,化肥容易酿成侵染。
规模“悠着点”
“只管种还不行,还得时刻盯着市场。”罗勇说,他家最多的时候曾经种过8亩,今年只种了3亩。纵然今年生姜的产量和价格都很好,但他明年并不打算扩展规模。
他解析说,今年之所以种姜收入很好,是.因为种姜的成本较低,一斤的姜种才两块多钱,但明年姜种的价格确定会上涨。同时,近年来其他地方的生姜栽培规模逐年发展,自己还是要“悠着点”。
他说今年生姜行情很好,明年栽培生姜的人确定会多起来,价格一般达不到今年的程度。所以,他明年预备稍微减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