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棉花生产重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充溢,另一方面也与棉花喜温好光、无限成长等生物学习性有关。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用工成本的不时攀升,精耕细的传统植棉技术难以为继,并成为棉花生产持续扩展的障碍。那么,今后植棉之路应该怎么走?
9月下旬,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棉花轻简化生产理论与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上,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董合忠介绍了一条科学有用的路径,并具体讲述了详细做法。
棉花轻简化种植的目标是节本增效,即在不时减少用工的前提下,减少水、肥、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呵护棉田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棉花轻简化种植是全程简化。它表现在棉花种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并非侧重于或局限于某个环节、某个时段、某个方面。这是轻简化种植技术与过去提出和采用的个别简化种植的主要不一样。
棉花轻简化种植最难、最核心的环节是“收”的轻简化,也就是集中收获或机械采收。要实现轻简化收获,就必需从“种”开始,实行与机械化管理和收获相配套的标准化栽培。在此基础上,按照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综合运用水、肥、药调控棉花个体和群体,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优化成铃、集中吐絮,为集中收获或机械采摘奠定基础。
这里说的轻简化种植与机械化,并非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机械化是轻简化的主要手段和保障,但不是轻简化的所有。包括播种、施肥、中耕、植保、收获在内的农业机械,以及新型棉花公用肥、植物成长调节剂、配套棉花品系等,均是棉花轻简化种植所依赖的,是主要的物质保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农业机械化保障就难以实行轻简化种植。但是,农业机械化不是轻简化的所有,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轻简化要求以机械代替人工,但不是单纯要求以机械代替人工,而是强调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二是轻简化种植还包括简化管理工序、减少作业次数,这也是与机械化的明显差别。
棉花轻简化种植更符合中国国情。轻简化种植强调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也与全程机械化不一样。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涉及到诸多环节,要求适度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管理,化学脱叶催熟,大型采棉机械采收,成套清理加工线清理。全程机械化生产如此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我国大个别产棉区目前尚难以做到,无法开展。但是,棉花轻简化种植则区别,其内涵在差别期间、区别地区有区别的内容,采用的物质装备和农艺技术与当地经济水平、经营模式相匹配。可见,轻简化种植更适合中国国情。
董合忠研究员介绍,棉花轻简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包括如下几项。
单粒精播壮苗技术。
单粒精播、恰当浅播的棉花种子在顶土出苗过程中受到的顶土压力较大,出现的乙烯含量较高,增强了弯钩产生关键基因表达,促使弯钩迅速产生,顶土出苗。同时,单粒精播种子出苗后皆有独立的成长空间,互相影响小,易产生壮苗。
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单粒精播技术包括三“改”:一改多粒穴播为单粒精播;二改深播(3厘米)为浅播(2~2.5厘米)或深播浅盖;三改稀植为恰当密植,加强30%~50%的播种穴数,恰当缩小穴距。这一颠覆传统的单粒精播技术,不仅保障了全苗壮苗,发病死苗率下降36%,带壳出苗率减少90%;而且省去了减苗定苗工序,每公顷省工15个以上,同时节约种子50%以上。
免整枝技术。
各棉区要按照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恰当加强密度,高密度条件下应用小个体、大群体控制叶枝成长,并配合化学调控、水肥调控等减免去叶枝和打顶环节,能够实现免整枝。其中,西北内陆棉区栽培密度是每公顷150000~225000株;黄河流域棉区栽培密度春棉栽培密度是每公顷75000~90000株,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晚播早熟棉栽培密度是每公顷90000~120000株。
一次性施肥技术。
一是以产定量,黄河流域棉区高产田单产籽棉每公顷3750kg以上,适宜施氮量每公顷226~240kg,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5:0.7~0.9;长江流域棉区单产籽棉每公顷3600~4500千克,适宜施氮量为每公顷240~270千克,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6:0.8;西北内陆棉区单产籽棉每公顷4500~5250kg,适宜施氮量为每公顷300~335kg,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大致为1.0:0.5:0~0.3。二是利用棉花公用缓控释肥减少施肥次数。
节水灌溉和水肥协同管理技术。
西北内陆棉区在膜下滴灌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经过调解滴灌带布局、灌水量和灌水频次,将传统灌溉改为个别根区灌溉。黄河流域棉区则在舍弃漫灌的基础上,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改大畦为小畦,改大定额灌水为小定额灌水,整平畦面,保证灌水匀称。同时,灌水与控释肥一次性施肥结合。
基于集中吐絮的群体调控技术。
调控优化棉花群体结构是改善棉田环境、实现集中收获或机械采收的主要渠道。
三大棉区应改传统的“高密小株型”“中密中株型”“稀植大株型”群体结构为“密植健株型”“增密壮株型”“直密矮壮型”群体结构。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以“控冠壮根”为主线构建“增密壮株型”群体。一方面以促为主、促控结合并适期打顶(封顶),调控棉株地上部成长,实现适期适度封行;另一方面棉田深耕或深松、控释肥深施、适期揭膜或破膜促成发达根系,延缓早衰,实现正常熟相。重点是改窄膜大小行栽培为中膜等行距76厘米栽培,栽培密度由每公顷60000株以下提升到每公顷750000株以上,株高由120~150厘米下降到90~100厘米,构建优化成铃、集中吐絮的“增密壮株型”群体。
信息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