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重度盐碱地种冰菜、玉米等农作物长疯了

时间 : 07-01 投稿人 : 浩世 点击 :

在海南,海水倒灌,发生了四万多亩“魔鬼地”,庄稼不能存活。治理需要十年八年,而江行玉用两年就让地里的庄稼长疯啦!他栽培冰菜、番茄、玉米的妙招何在?本期CCTV视频重度盐碱地 作物长疯了20170425为您解读。

重度盐碱地种冰菜、玉米等农作物长疯了

近1%含盐量海水倒灌农田栽培的耐盐成长调节剂处理的玉米亩产高达1800多kg,每亩经济收入3000多元;3%含盐量海水倒灌农田栽培的冰菜,曾销往海口几家五星级旅店,收购价达30元一kg,亩产3000多kg,经济收入可达8万多元……这些科研成就,让曾因灾致穷的农民们鼓起了腰包,恢复了生产的积极性,全得益于海南大学教授江行玉和他的团队。

相关资料:

万亩良田变废田,农民种田积极性严重受挫

2014年7月、9月,不到60天的时间里,海南先后遭遇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台风“海鸥”双重袭击,致使岛内4万亩良田遭遇到不一样程度的海水倒灌,其中以文昌市罗豆农场和铺前镇的灾情最为严峻,有1万6千多亩田地瞬间由良田变为了盐渍地。台风过后,在拯救农田、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们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尝试着在被海水浸泡的农田上栽培部分作物,但因土壤含盐量太高,试种失利了。随后又采取另外多种对策来下降农田盐度,但最后也因多种 因素致使大面积农田无人问津,纵然政府采取多项对策,如免费供给种子、技术、资金支持等,很多农户在试种失利后还是渐渐失去了在盐渍地上种庄稼的积极性,最终选择抛田弃种而外出打工。

“客岁12月份我们到这里时,入眼处白茫茫一片,很多含盐量超高的土地上甚至寸草不生,”耐盐作物品系的引进、试种与筛选项目负责人、海南大学农学院江行玉教授回忆起初见这片盐渍地时的情景,至今仍觉历历在目,“在我们租种这块荒地之前,村民们曾试着在上面种过椰菜,但菜迟迟不见长,种另外作物也是这样,这些被海水倒灌的农田根本不适合普通农作物成长。第一眼看到成片的荒地,我们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在这块田上种出东西来,赶紧地协助老百姓解决点实际的收入问题。”

耐盐作物试种成功,农民看到了新指望

今年年初,海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并启动了“海南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专项,将“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列入其中。从1994年便开始从事作物抗盐研究的江行玉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该项目中“耐盐作物品系的引进、试种与筛选”这一块的担子。

3月6日,通过多次采样弄清土壤盐度、选种等一系列前期预备后,江行玉的第一批吸水性强的甜糯玉米种子在经由他研制的作物耐盐成长调节剂浸泡处理过后,顺利地在示范基地里播种了。15天后,长势喜人的玉米苗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于是第二批种子随即又种到了地里。上个月,第一批玉米丰收了,如今第二批玉米也迎来了它们的丰收季。玉米的再次丰收,让本已对盐渍地失去栽培信心的农户们“眼红了”,纷纷提出提前结束示范基地租约,要回荒地自家栽培。

“纵然事情有点不合情理,但我觉得,农民朋友们转变头脑态度,重拾种田的积极性,才是我们农业科研人员最想看到的。”半年来,目睹着农户们的态度由一开始的弃田于不顾,任凭政府、项目采取如何的惠农方法都不乐意再在盐渍地上“费工夫”而任由昔日良田变荒滩,到如今见到效果便急切地欲要回自家地栽培农作物,江行玉的心里除了快乐还是快乐,他从农户们的态度转变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又重新对脚下的土地燃起的热情。

“用试验的成功激发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这是我们试验取得的最大的成功。”对此,海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黄东益教授也持同样的看法,有着同样的感受。这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同有的情结,也是我校科技效劳地方的初衷。

如果说玉米的成功栽培让农户们看到了指望,那么耐盐蔬菜的成功引种,则可为老百姓带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面积约70亩的耐盐作物品类的引进、试种与筛选示范基地里,除了栽培了18亩玉米外,江行玉和他的团队还按照土壤的盐化程度分别种上了番杏、碱蓬、海蓬子、耐盐番茄等耐盐蔬菜。目前,这些品系成活率很高,番杏所在的盐荒地盐度高达3.0%,但依然长势良好,另外几种蔬菜则比不过它的长势,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尽管这些品系都试种成功了,但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试种,种的时间较晚,而且海南三四月份气候干旱,我们的经验也不足,以至于蔬菜的产量没有达到一个好的水平。现在有了经验,也给下一步试验供给了参考,待十一二月份种上下一批同类蔬菜,预计产量会高出很多。”江行玉告诉记者,他们选择的这些耐盐蔬菜品系,栽培过程中能够吸取土壤中的盐分,“相信这些作物种上两三年,可帮盐荒地脱去不少盐分,而且,植物本身的成长运动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进一步改良土壤。我们这是采用生物学对策来改良盐荒地。”

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让荒原恢复成耕地

“真正的改良,是要让土壤得到改善。要促使盐渍地植被恢复,就需要在盐渍地上栽培耐盐作物。”据江行玉介绍,他们在调查海南野生滩涂植物物种及其成长状况的过程中,发现了个别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目前基地里栽培的耐盐蔬菜,也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玉米成长周期短,在海南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事实已证明,经作物耐盐成长调节剂浸泡处理过的玉米种子,在盐荒地里仍长势较好,收益十分显著。另外几种耐盐蔬菜营养物质价值高,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等普遍高于普通种植蔬菜,口感也好,虽是野生菜系且本地人对这些蔬菜认识不多,但目前中国北方市面上已有少量的番杏、碱蓬在出售,而且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对海蓬子进行规模开发栽培,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蔬菜也能在我省这些盐荒地上创出大财富。”江教授对此大有信心。

据了解,海南目前除了4万亩被海水倒灌的土地外,还有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衍生的大量滨海滩涂。“从长远上来看,如果能在滨海滩涂这类高含盐量的低产田上开发栽培这些经济作物,效益是非常可观的。”谈到可以协助农民加强收入问题,我们朴实的农业专家老实地笑了。

“我们这个项目的期限是三年。我们的目标是改良土壤,下降盐度,争取在1~3年内,让中度盐渍化的海水倒灌地种上耐盐作物,以加强农民收入;经过耐盐植物的脱盐效应,在3~5年内,逐渐将中度盐渍化农田改良成当地作物可成长的耕地,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其它,经过实验室耐盐性鉴定、田间耐盐性评价和试种,筛选出一批具有不一样耐盐能力、能适应海南生态区域,并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和蔬菜品系,并将这些耐盐品系及其栽培模式推广至另外盐碱地和滩涂地。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引导农民把之前荒废的海水倒灌田充分使用起来,还要引领他们科学改良盐荒地,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壤肥力,协助他们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江行玉如是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