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关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怎样判断土壤是肥是瘦?实际上,在漫长的耕作历史中,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积累总结了一套成熟而充足的辨别土壤肥瘦的实用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只要熟练掌握,应用起来甚至比仪器更随手、更方便。
看土壤的颜色。土壤的颜色,是反映土壤在肥力上的一个显著指标,也是一个最容易掌握的对策。一般土壤颜色比较深的是肥土,颜色较浅的为瘦土。
看土层深浅(耕作层)。土壤肥沃的田块,土层都比较深,深度通常都大于60厘米(水田除外),而贫瘠瘦土则非常浅,严重地区甚至低于20厘米,只是表层有一层土而已。
看土壤适耕性。一般土壤肥沃的田块,土层疏松,易于耕作,“干耕像香灰,湿耕如糖化”;而土壤贫瘠的田块,土层黏犁,耕作费力,“敲敲一个洞,锄锄一条缝”。
看淀浆及裂纹。肥土不易淀浆,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极易淀浆,易板结,土壤裂纹少而大。
看水质。水滑腻、黏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泡,或气泡小而易散的为瘦土。
看保水性。水分有下渗,但速度平缓,灌水一次可坚持1周左右的为肥土地;灌水后水层不下渗或沿裂纹迅速下渗的均为瘦土。
看是否夜潮。夜潮是指夜间表土温度下降,深层土壤中的温暖水汽上行,遇到低温表土后凝结成水而湿润表土的征象。夜潮征象能说明土壤的两个优点:第一,透气性强,温暖水汽能够上行;第二,土层较深,可以发生温差。所以,有夜潮征象的土壤基本上均是肥土;无夜潮征象,说明土质板结硬化,一般为瘦土。
看保肥性。土壤是一种带负电的胶体,能够交换吸附个别阳离子(就是养份),而达到保肥的作用。这些被吸附的营养在作物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从土壤中释放出来以供作物汲取应用。肥沃的土壤通常可以吸附的阳离子较多,肥效耐久。而贫瘠的土壤,通常阳离子吸附量较少,大个别营养物质随水流失,肥效来得快、去得快。
看植物种类。按照植物的成长习性,能够将个别特订植物作物土壤肥沃与否的指示植物。比如成长鹅毛草、荠草等的土壤通常为肥土;成长牛毛草、鸭舌草、三棱草、野兰花、野葱等的土壤通常为瘦土。
看动物种类。有田螺、泥鳅、蚯蚓、大蚂蝗等的为肥土;有小蚂蚁、大蚂蚁等的多为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