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传播蔓延快速、防控困难、毁灭性强,属于西瓜作物上一种世界性检疫性病害。为避免该病害的传入和形成,我国于2006年3月农业部将其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时有出现,给当地的西瓜栽培业酿成严重损失。本文重点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特性识别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介绍。
1 发病特点
西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病菌重要侵害果实及其种子,特别是膨大期的果实容易发病,种子发病无典型症状。病斑一般形成在果实和果柄的向阳面。果实发病初期,发病位置发生水浸状暗绿色小斑点。随病情扩大,病斑面积扩展变为近圆形水浸状病斑,病斑颜色也逐渐变深,严重时表面出现龟裂,有时会有黏稠、褐色带有臭味的菌脓溢出,内部果肉水浸状腐烂或棉絮状坏死,有腐臭味。
与果实相比,花、茎、叶器官的发病率要低许多。叶子发病时,会零星发生部分水浸状浅黄绿色小斑点,病斑扩展受叶脉制约,后期变为不规则黑褐色坏死病斑,外围组织颜色略微发黄,但无显著凹陷和晕圈。
2 病原及传播渠道
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是一种严格好氧的活体营养物质型细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重要靠携带病菌的种子、小苗或农残体进行传播。染病处分泌的菌脓,可经过嫁接、农事操作、风雨、灌溉从伤口或气孔进行二次侵害。
3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利于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出现、传播扩散。日平均气温28摄氏度左右,土壤和植株均呈潮湿状态下,病原菌会快速蔓延,引起全田果实感病,酿成严重损失。漫灌或雨水酿成田块积水时,更易发病。
4 防控方法
目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仍以综合预防为主,减少病菌数量及其扩散,下降发病率。详细防控办法重要有以下步骤。
4.1 品系、种子与播期选择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系,包括接穗品类、砧木品类。购买经过植物检疫证明不带病菌的种子,从源头上防止病原菌。适期早播,争取在高温多雨季节到来前采收完毕,避过发病期。
4.2 消毒处理
①种子消毒
接穗和砧木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下降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概率。高温浸种与消毒药剂浸种联合应用。详细对策:播种前将种子日晒1~2天,然后用50~55摄氏度温水浸种20~30min,再用72%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30~60min,最后用清水洗净消毒药剂后催芽播种。
②育苗基质消毒
每1m3育苗基质中搅拌加入80~100g硫磺粉或喷施1500g 2%春雷霉素400倍液, 用塑料布密闭覆盖5-7天后应用。
③育苗环境消毒
保证育苗场所和育苗基质无病菌污染。播种前,对育苗场所、苗床以及穴盘、覆盖物等育苗器皿进行消毒处理,喷施40%甲醛密闭1-2天,待甲醛挥发完全后利用。
④嫁接苗及嫁接工具消毒
嫁接前喷施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小苗进行消毒,用75%酒精等对嫁接操作员的手及嫁接工具进行消毒。嫁接后,同样办法对嫁接苗消毒。
⑤农用工具消毒
禁止将发病田块中应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拿到无病田中利用,防止交叉侵染。进入发病田块的农用容器喷用72%农用链霉素200μL/L进行消毒。进入发病田块前,操作人员的手准时用75%酒精消毒。
⑥土壤消毒
经过灌水淹田、低温冻田等方式进行土壤消毒。对无法实施轮种换茬的田块,定值前每667m2翻耕施入15-20千克硫磺粉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4.3 地块选择与轮栽
选择3年内非染疫的通风良好、排灌方便的田块,最好是土层深厚、有机质充溢的砂性壤土。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种,条件许可时最好因地制宜进行水旱轮种倒茬。
4.4 农田管理
覆盖地膜,可减少水分蒸腾、下降空气湿度、减少灌溉频率;适期整枝、打杈,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叶子露水未干时,不进行绕蔓、整枝和授粉等操作。
科学灌溉:采用小量多次补充水分的灌溉方式, 保证生产田无积水,尽量采用滴灌,不用喷灌,严禁大水漫灌,防止灌水传染;开花前恰当多浇水,果实进入膨大期及成瓜后宜少浇或不浇。
植株进入成长旺盛期,当棚内湿度大湿气难以散去,或者清晨有结露等状况时,经过早开晚关通风口的方式,延长通风时间,加大通风量,准时下降田间湿度。
合理利用氮磷钾肥,结瓜期准时补充营养物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偏施氮肥、或养份不足藤蔓衰弱均可加重病害出现。
4.5 药剂防治和治疗
发现病株,立刻拔除销毁,同时抓紧时间对整个苗床或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和治疗。推荐药剂: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600~800倍液等。小心苗期根据药剂最低应用剂量应用,以免酿成药害。要求对地上部全部位置包括叶子反面进行过细喷药防治和治疗。几种不一样类型药剂轮换利用。一般每隔7~15天喷雾1次,间断用药3~4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