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形成的一种叶部病害。中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酿成较大损失。病斑重要集中在叶子上,一般先从下部叶子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长10~15毫米,宽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摄氏度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时期若下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出现。
防治和治疗办法:推广栽培豫玉11号等抗病高产品系,可有用减轻小斑病的形成危害。增加种植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使健壮成长,提升植株抗病力。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间断喷2~3次。
二、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产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出现较重,该病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该病浸染叶鞘、叶子、果穗及苞叶,初期发生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早先变成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高时病斑上出现白霉,早先出现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发病重要在玉米成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成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摄氏度)、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摄氏度,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成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和治疗办法: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栽培抗病良种。适期播种,增施有机肥或含腐殖酸的复合肥料,防止偏施氮肥,如遇多雨,小心开沟排水,下降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成长,提升抗病力。化学防治和治疗,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和治疗,施药时.要小心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效。
三、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全国春玉米产区主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形成,也危害高粱属和类蜀黍属的个别植物。只在果穗和雄穗上体现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为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生维管束组织。
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摄氏度,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早先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侵害。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侵害小苗,随植株的成长,最后破损穗部,成为黑粉,连座地、耕作粗放、盖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粱发芽长15毫米前侵害高粱,则导致高粱丝黑穗病。
防治和治疗措施:栽培抗病品类,以中单2号等杂交种较抗病。准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感染源,重病区防止连座,实行轮种。粗耕细作,适时播种,促进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药剂防治和治疗,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四、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常危害玉米茎、叶、穗等幼嫩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病瘤。病瘤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并快速膨大,后期外膜破裂,在失水后散发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入土越冬成为翌年的侵害源。病瘤长在雌穗上影响结实或酿成不结实。
防治和治疗措施:选用抗病品系,轮栽倒茬,减少侵害源。在抽穗前后适期灌水,防止受旱,准时防治和治疗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或机械伤害,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