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厂采用了温湿光的自动抵偿系统,以互联网智能抑制,通过人工驯化的多种高附加值农产品能够在植物工厂实现量产。”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贺超兴答道。
循着这个回答,记者来到北京、西安等地的植物工厂,看一看厂房里的植物,到底是怎样成长,又怎样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这一新兴的生产方式在我国使用和推广的状况怎样。
厂房里,植物是怎样成长的
植物的成长离不开光照、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作为植物成长的车间,植物工厂本质上是对这些因素的集成抑制。
客岁12月下旬,北京市环境呵护监测中心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显示,11天里有9天为污染天气,其中中度以上的严重污染和重度污染就占到了8天。受雾霾天气影响,昌平区温室棚室光照普遍不足,草莓成长发育受寡照影响,上市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月左右。
而在植物工厂里栽培草莓的莓农,完全不用苦苦“等风来”。经过光传感器的光照监测,植物工厂的物联网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光照,在雾霾天气里依然“艳阳高照”。
取代“太阳”的光照系统,是不是需要大量耗电呢?
“光照的确占了植物工厂能耗的相当一些,为了节约这一些能源,我们一向在研究LED植物光效照明技术。”陕西西安旭田光电植物工厂负责人王琦介绍说,经过对光的波长、光质比、光合光子通量等的研究,找到适合区别植物品系、差别成长期的最佳照明光谱,能够实现高效应用“每一束光”。
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的1/21,世界的1/77,缺水程度甚至低于“沙漠国家”以色列的365立方米。水资源天花板限制下,北京都市当代农业一向在寻找一条节水高效之路。
过了腊八,时至大寒。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农众物联植物工厂里,鱼腥草、香椿芽、薄荷叶等新鲜蔬菜层层叠高,旺盛地成长着,透着一股子水润劲儿。
“这些菜成长在养份液中,除了植物成长正常汲取的损耗外,环境蒸发损耗几乎为零。”该植物工厂负责人姚旭介绍说,在密闭环境下进行水肥一体化循环,相对于大田栽培,水资源节约率能够达到93%以上。
农民常说,植物成长离不开土地。事实上,植物成长真正离不开的并非土地,而是土壤中的养料。在植物工厂里,农作物栽培在养份液或者砾石、蛭石、椰糠、秸秆等做成的基质材料里。植物成长所需营养由调配好的营养物质液补给,食品安全变得更可控,同时还防止了重茬,节约了土地。
据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巡视员胡恒阳介绍,按目前状况,我国完全实现农产品消费自给需要30亿亩土地,全国播种面积常年在23亿亩左右,也就是说,大概有7亿亩的土地要依靠国外资源支撑。“而植物工厂能够在同样的土地上产出数倍农业产品,值得探索。”胡恒阳说。
农众物联占地不足10亩的植物工厂,共有上下三层,一层种植高端食用菌,二层栽培山野菜,三层则重要栽培茄果类蔬菜。满负荷运转下,能年产蔬菌茄果700万kg。客岁11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到农众物联植物工厂调研时,对植物工厂在节水节能、高效应用土地方面给予充分确定。
挣脱了对土地的依赖,植物工厂变得“上天入地、无孔不入”。客岁12月,旭田光电应用西安市一处地下人防工程,建起了一座640平米的植物工厂,将原本暗无生机的地下空间变为了充满绿色的植物世界。
降成本,先进设备也需本土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植物工厂在荷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被普遍利用。“国外植物工厂扩大相对成熟个别,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投入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姚旭介绍说,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光温湿等变量只要抑制在合适的区间,就能够保证正常成长。如进口温抑制导系统,尽管能调节温度变量在0.01摄氏度,相当于太空舱栽培的抑制程度,但其对产量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而投入成本比起国内本土设备却加强了几十倍。
在农众物联植物工厂,记者看到,各色各样的绿色蔬菜一层一层地摞了六七层。“每层的层高区别,植物成长的区别阶段需要调解层高,国外进口设备能够自动调解层高,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则是半自动调解。”从自动到半自动,并非本土设备技术水平的不足,而是更了解市场的选择。
多数食用菌的生产在秋冬天节,因为食用菌正常成长环境通常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因此在周年化生产过程中,大一些食用菌生产须降温通风,所需能耗成为运营过程中主体成本之一。
农众物联植物工厂在设计上采用依托食用菌、绿叶菜、茄果类蔬菜等所需条件的有用循环:利用食用菌吸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使室内温度湿度加强的条件,和谐互补绿叶菜、茄果类蔬菜的自然成长;再由绿叶菜、茄果类蔬菜吸取二氧化碳并下降室内温度湿度,和谐食用菌的正常成长。其它,应用食用菌在差别过程中所代谢的无机营养物质物质对蔬菜成长进行补充,用蔬菜成长过程中舍弃的一些有机物质对食用菌生产进行补充,大幅度下降运营过程中的能耗、物料消耗,使植物工厂进入一种综合态、互补式生产模式中。
种种看,把植物工厂带回家
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植物工厂,参观、休闲,或者买些新鲜蔬菜。“啥时候这些植物工厂也能走进我们家里啊?”今年1月5日,在北京海淀公园农众物联植物工厂社区科普巡展上,一位市民问道。
要推进植物工厂的民用化,首先要让民众认识它。从客岁12月下旬开始,农众物联植物工厂开始了一轮密集的科普推广运动。12月22日到31日,农众物联走进海淀区政府日光大厅,参与“植物工厂中国芯”——都市当代农业技术科普展;今年1月5日到11日,又在海淀公园进行了社区科普巡展,老百姓能够亲自动手体验蔬菜栽培。在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由农众物联承建,率先打造了植物工厂实验室,把当代都市农业的栽培理念和技术带到了小学生身边。
与农众物联的线下科普运动不一样,旭田光电植物工厂负责人王琦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线上。每天,由王琦组建的微信群里,许多植物工厂的拥趸和“王琦菜”的粉丝们频繁互动。
认识、了解植物工厂毕竟只是第一步,大型的植物工厂,对老百姓而言只可“远观”,无法亲身栽培。为此,旭田光电研发了集装箱型植物成长箱和透明成长柜,不仅适合餐饮商超、居民社区阳台和地下室,而且能解决边防哨所、雷达站、远洋舰船、油田甚至沙漠等地的吃菜难问题。如今,在古城西安的不少餐饮场所,食客们已经能够在旅店大堂的微型植物工厂里点菜了。
即将于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都市当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植物工厂也将作为重点观摩对象被推介给广大市民。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现场会的参看法选择上,农业部提出要“表现科技创新、表现农业信息化、表现农业品牌扩展战略”。显然,植物工厂能够集中地表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