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考察团在黑龙江林区考察转型产业情况,他们以上门取经、虚心学习的态度,谋求转型之策。即日起,本报特开设“他山之石”专栏,报道黑龙江林区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做法和成效,力求为林区产业转型、家庭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亚布力林业局宝山林场,几十栋大棚整齐有序。大棚内,黑嘟嘟的木耳展开了笑脸。当前,正是黑木耳的采摘时节,大棚内的吊装木耳已采摘了4茬。
林场场长刘忠连说,宝山林场共有570户居民,其中480多户都培植了黑木耳,每年的培植量都在2000万袋以上,每袋利润1元左右,人均纯利润能达到1.5万多元。停伐后,种植黑木耳成为了职工创业的重要选择。
“这些大棚都是职工自己建的,每栋320平方米,能培植2万袋吊装木耳。”据刘忠连介绍,前两年,在亚布力林业局帮助协调下,宝山林场职工个人投资建起了54栋木耳培植大棚,一栋320平方米的大棚能补助5000多元,职工个人负担2万元,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在宝山林场,黑木耳培植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段栽、地摆、棚栽三个阶段,培植技术成熟。用当地人的话说,只要出去学习考察一次,看完培植方式,拿回样品,就能自己培植出相应的产品。
职工产业发展的需求,也催生了生产方式的日益改进。为提高职工生产效率,林场建起了菌包厂,以往一家一户自己做菌包,3万袋菌包耗时10天;而在菌包厂,一天就做完。
如今,宝山林场已实现了工厂化制菌、多孔小耳栽培、棚室吊装、全光栽培,黑木耳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
不仅宝山林场,依靠丰富的林下资源及有利的生态条件,黑龙江省林区种植黑木耳的林场达40多个。目前,黑龙江省森工黑木耳产业已经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据了解,以黑木耳等为特色的黑森绿色食品在全国建立的品牌旗舰店达20个,销售60多个城市,实现绿色食品销售达50亿元。
停伐后,黑木耳种植的主原料锯末来源成了新问题。对此,亚布力林业局负责人说,停伐对黑木耳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原料主要依靠森林抚育剩余物补充和外购,但亚布力林业局黑木耳培植量始终在1亿袋以上,随着成本有所上涨,木耳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在市场的调解下,黑木耳种植依然有利可图。
除了黑木耳,树莓、黑加仑、草莓等经济作物的利润也十分丰厚,每亩利润也能达到1万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仅是林业职工,当地农民也自发地加入到经济作物种植上来。
自亚布力林业局至宝山林场,一路上山岭间狭长的沟塘地带,玉米、黄豆、黑木耳、树莓交替掩映,每家每户的农地上,除了农作物,黑木耳、树莓、黑加仑成了必不可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