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黄瓜塑料棚室生产最为常见的一种气流传播的病害。初期在叶反面出现霉层,后变黑,内有大量孢子,孢子成熟后随气飘泊发,落在有水膜的叶子上,很快萌发侵入寄主,因此又名“跑马干”。孢子以16-26摄氏度时萌发侵入最快,高于30摄氏度则不利于病菌传播。
对于该病可采取生态防治和治疗,即经过抑制塑料棚室内温度、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菌侵入和侵害,但能保证黄瓜正常成长发育的环境。此技术可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劳动强度,详细方法如下:
一、按照气温的起落,调节棚内温度、湿度,以防治和治疗病害出现
1.当日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此时温度低,不适合霜霉病的形成),小心增温保温,白天少通风,傍晚早闭棚,夜间不通风,使棚内温度白天达32摄氏度,地表坚持湿润。
2.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13摄氏度时,应按照外界昼夜温度变化,灵敏调节棚内温度、湿度。①日出后,经过加温,使棚内温度尽快升至28-30摄氏度,超过30摄氏度开始放风排湿,当相对湿度坚持在60%-70%时,再迅速将温度提升至30摄氏度,既可满意黄瓜光合作用需要,又能避免病菌侵害。②下午棚内温度坚持20-25摄氏度,以便黄瓜植株运送和转化有机物质。为避免病菌萌发和感染,应将湿度降至60%左右。⑧日落后堤防保温,避免棚温降低过快,湿度急剧升高,子夜前温度坚持15-20摄氏度,湿度低于85%,温度降低速度以每小时2-2.5摄氏度为宜,若湿度大于85%,则温度应降至13-15摄氏度。④子夜后至日出前,棚内湿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当湿度超过90%早先,应将棚温维持在10-13摄氏度,以抑制病害形成,同时下降黄瓜植株的呼吸消耗,并结合放风、排湿,制约黄瓜叶面坚持水膜的时间。棚温坚持15-20摄氏度,叶面水持续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棚温12-15摄氏度,叶面水坚持不超过6小时;棚温10-12摄氏度时,不超过9小时。
3.当日均最低温度在13-15摄氏度时可整夜放风。
4.日均最低温度超过15摄氏度,棚内温度很难降下来时,可经过下降湿度抑制病害。此时可整夜放风,灌水应在早晨低温时进行,灌水后闭棚并在棚温升至30摄氏度后再继续放风。
经过以上对棚内温、湿度的管理,可创造适宜黄瓜成长而不利于病原菌萌发侵入的环境,从而达到控制病害传播侵入的目的。
二、高温闷棚
一般在霜霉病产生后采用此技术,详细技术要点:选晴天晌午,封闭大棚,使棚温很快升至40-47摄氏度,能够杀死植株和土壤表面病原菌。但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植株衰弱。闷棚时应严格抑制时间、温度及频率。一般在40-41摄氏度时维持1.5小时,每2-3天闷棚1次;45摄氏度维持1小时,4-5天闷1次。小心闷棚之前浇1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