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厄尔尼诺现象和北极涛动的影响,近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其中,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29%,气温与多年同期相比,偏高1.7℃,均打破最高纪录。大部分地区旱情为50年—60年一遇。云南省常用耕地大面积受旱,西南其它各省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如何趋利避害、科学抗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们建议:目前云南大部地区小春作物即将灌浆和成熟,大秋作物开始备耕。重旱和绝收地块要提前做好大秋作物整地播种的准备,力争小春损失大秋补。
实施抗旱播种。建议引进和赶制一批玉米注水播种机,实施抗旱播种。对于种子缺乏的地区,可从周边地区引进生育期适宜的品种。云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要根据热量条件,选配适宜品种,切勿盲目引种。
人工增雨要抓有利天气。在空气十分干燥时不宜作业,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有云才能有雨,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只有那些有降水潜力(云水资源丰富,云层较厚,对冷云来讲主要要有较丰厚的过冷水区)的云才可催化致雨。事实上,通过人工增雨的方式增加降雨后,旱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并不可能根本消除。旱情的彻底解除,除增加降雨量外,还需要水利设施的密切配合。
未受旱地争取丰收。干旱虽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是在不利之中也蕴含着某些有利因素。干旱年份通常光温条件有利,目前云南常用耕地中,未受旱面积约占70%,需要加强这类田块的管理,增加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未受旱地丰收,轻旱地块获得较好收成,以此弥补重旱和绝收地块的损失。
重旱地块不宜盲目施肥。水肥优化配置才能发挥效应。化肥在干旱土壤中施用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当前有限的化肥应主要用于未受旱和轻旱地块,以及大秋作物的备耕,重旱地块不宜盲目施肥。
利用雨水资源长期抗旱。南方的季节性干旱不同于北方的常态干旱,要充分利用雨季的水资源来补偿旱季的不足。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利用雨季蓄水。农村要建设安全稳定的饮用水源,季节性干旱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应当开辟适量的地下水源,一旦发生地表水枯竭的情况及时启用。
姜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