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村民谢进轩栽培的“鄂马铃薯3号”,亩产达到了2912.2千克,创造了该县当年马铃薯最高单产。
谢进轩是返乡农民工。2012年,他从深圳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栽培当地不值钱的“三大坨”之一——马铃薯,村民们都说他有点傻气。但短短4年过去,他栽培的马铃薯达148亩,今年收获330吨。以每千克1.4元的均价计算,他今年仅依靠栽培土豆的纯收入便在10万元以上。
记者近日从巫溪县农委了解到,马铃薯、红薯和玉米并称“三大坨”,在当地过去均是农民卖不出钱的口粮。而依靠着科技的助力,巫溪马铃薯如今得以“翻身”,不但产量比过去翻了番,也成为巫溪粮食产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农民收入最高的产业。
脱毒技术培育优质种薯
优异的种薯是马铃薯高产的保证。据介绍,过去,当地农民播种马铃薯的传统方式,均是将上一年收获的马铃薯留下一一些,到播种时,切下有芽眼的小块后播进地里。而马铃薯具有自身携带的病毒可经过种薯传到下一代的特征,这样的种薯反复应用五六年后,就会引起品系退化和严重的减产。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巫溪县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到2013年,该县不但成功攻克脱毒马铃薯技术,还解决了脱毒种薯繁殖周期长的困境,实现了脱毒种薯的产业化生产。早在2008年,巫溪的脱毒马铃薯技术就进入了农业部脱毒马铃薯良种工程建设项目。
据了解,脱毒技术的关键是将种薯身上有毒的芽筋剥离后培育成试管苗,经过无毒检测后,再用无土种植技术在培温室里,就生产出了脱毒微型马铃薯,即通常所说的“原原种”。这些“原原种”小的不过拇指肚大小,却价值不菲,论“个”销售,每个批发价格能卖到0.35元。
而将原原种移植到大田中,经过三级扩繁生产出一级原种——二级原种——良种,最终销售给农户的两种就是优质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农户利用这类种薯后,马铃薯的亩产和品质都得到很强提升。
实现数字化监测预警
经过脱毒技术培育出优质马铃薯种薯,这只是整个马铃薯产业的第一步。要想让农民经过栽培马铃薯挣钱,还得在栽培、管护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
“过去种马铃薯,最怕得‘瘟病’。”梓树村村民丁明诗告诉记者,只要得了这病,当年的收成几乎就泡了汤。
巫溪县农委高级农艺师李定莉告诉记者,马铃薯的“瘟病”学名叫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引起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多产生在开花后,故称“晚疫病”。病害一旦出现,产量损失高达一半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
如今,巫溪县在马铃薯田间推广了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这套系统可在马铃薯成长期全程实时监测风、温、湿、光照、雨量等环境因子,自动生成气象讲演传输到电脑进行数据解析,从而可以准确地预报马铃薯晚疫病的产生时间、产生程度等。经过这套系统,该县农技人员可即使掌握马铃薯成长区域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提出准确的防治和治疗时间,从而指导农民对大面积马铃薯晚疫病提前防治和治疗。
目前,巫溪已在26个乡镇建立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35个,监测覆盖面积达30.5万亩。
据了解,近年来,巫溪县缭绕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劳,集成示范推广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了马铃薯产业的“点土成金”。“目前,巫溪县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2000kg左右,比过去翻了一番还要多。”巫溪县农工委副书记余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