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专性寄生菌,主要为害马铃薯,也可为害番茄。在马铃薯上可侵害地上茎叶和地下薯块。叶片发病首先是叶尖或者叶缘产生绿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周围常有一圈浅绿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变为褐色,在晕圈边缘产生白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梗,空气流动和风雨传播到全田。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严重时全田叶片焦黑,并有臭味。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灌溉水渗入土中浸染薯块。块茎受害最初是产生小的褐色或者淡紫色的病斑,扩大后病斑表面凹陷,薯肉也变为褐色。病薯带菌是来年病菌的主要来源。
引致该病的病原为鞭毛菌亚门霜霉菌科的真菌,病菌主要靠病薯传播。该病喜日暖夜凉的高湿条件,当温度达到18~22℃时,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如果温度在24~25℃、相对湿度在95%以上,持续5~8小时,孢子囊即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叶片。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者是温暖多雾的条件,往往发病重。在洋芋植株开花阶段,只要出现持续48小时的白天22℃,湿度95%以上,持续8个小时,夜间温度10~13℃,叶片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本病即可发生。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10~14天即可引致全田流行。
此病的防治必须要坚持做好预测、预报,在发现中心病株时,即喷药防治,否则很难控制。防治办法:
(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3)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4)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5)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1.选用抗病品种。
2.严格挑选种薯,马铃薯入窖、出窖都严格汰除病薯,播种前更应严格挑选,不能用病薯播种。
3.加强预测预报,当田间马铃薯开花以后,如果遇连续的降雨天气,就要严格观察田间是否有病株(中心病株),当发现中心病株时即应全田喷药防治。
4.可以选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500倍,50%甲霜铜可湿性粉700~800倍,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还可配制波尔多液,比例为硫酸铜:石灰:水=1:1:200倍。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可以交替用药,每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5.改进栽培措施。马铃薯种植地应该选择排水良好的壤土,注意中耕培土、起垄栽培。病害严重的地块最好收获前10天将地上部茎叶全部割除,以防传染薯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