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化肥、农药、种子和农机费用的投入加大,种粮大户尚需加强土地承包费及田间用工费,加上市场粮价下滑,种粮大户面临的各种挑战日趋严重。不少种粮大户发生经营不利。种粮大户是当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怎样走出当前困境?我联系自身农业科技工作实际,对淮北种粮大户降成本增效益,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适墒种麦一播全苗
安徽淮北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暖温带与半湿润气候,和农作物成长密切相关的光温水三要素相对和谐,长期产生了半湿润地区的雨养旱作农业体系。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淮北9月底10月初上旬土壤商情好,抓住适墒种麦,可一播全苗,已成为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前作玉米收获时秸秆粉碎后的还田、整地、施肥、播种等一系列作业有序完成,而且也有利于播下的种子迅速发芽出齐苗,为冬前培育壮苗打下良好基础。如抓不住这个期间土壤商情种麦,却因当地砂姜土耕性差、失墒快、地难整碎,播种后的出苗率大大下降,一般只有50~60%,需经抗旱浇水或下雨后方能出齐苗,而先后出土的大幼芽是难以生长为冬前成长一致的田间壮苗。在农民中采取的另一种做法是加大播种量,全部这些,都将加强生产成本,费工费时,不宜提倡。9月底10月初,抓住土壤适墒种麦是充分使用当地水资源种麦的最佳时间。
以半冬性偏冬小麦为主
9月底10月初是淮北种麦的最佳时间,这和过去选用半冬性或春性品系相比,提前了10至15天以上。弱冬性品系是以山东系列品类居多,早播会不会导致冬前成长过旺,形成低温冻害?近10多年以上的生产实践已表明,弱冬性小麦品类前期成长发育缓慢,既不会发生拔节期提前,在1至2月份时期出现低温冻害,同时又较易避开4月上旬的低温冷害。此外,弱冬性品系在淮北提早到10月初上旬播种,全生育期240天左右,比10月中下旬播种的半冬性、春性品类延长15至25天,因而充分应用了10月份温光资源,有利于分蘖的出现与成长,为培育前期壮苗越冬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平等生产投入条件下,比推迟播种的半冬性品系可每亩增产25至30千克。
下降播量很关键
小麦是具有分蘖特点的作物,弱冬性品系分蘖特强,在淮北10月初上旬适墒播种,可充分应用10月份及冬前温光资源。
亩播9至10千克,出苗14至15万。如果仍采用大播量(亩播15至20kg种子),势必酿成冬前群体过大,待次年返青成长后春生分蘖加强,群体高峰茎数会达到120至130万,麦田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伴随着春雨湿度大,引起纹枯病出现为害,同时也不利于植株稳健成长。对赤霉病的为害,必需强调用对症农药精准防治和治疗,才能达到防效。由此看来,下降播量不单纯是下降种子生产成本,而且是控纹枯病、防倒伏、促穗增粒的有用渠道。
改化肥撒施为麦行深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用化肥数量大,肥料应用率低,流失的大量化肥严重污染水土环境。据近期有关报导,全国化肥年用量已达6000万吨,化肥使用率只有30%,先进发达国家化肥应用率可达50%左右,化肥使用率低,施肥办法不科学是很关键起因。譬如很多地方施肥后采取大水漫灌,致使肥料被稀释后的使用率大为下降。世界上化肥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以色列可达90%,是.因为采取滴灌办法。
安徽省淮北麦田,无论是底肥或追肥,普遍采用撒施,使用率也很低。据我们在涡阳县基点测算,底肥撒施,氮肥应用率只有25%左右,改为麦行用机械深施,氮肥使用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关于麦田追施拔节肥也同样能够机施,但必需在小麦拔节前一个星期左右的起身期进行,这时麦苗幼穗尚未露出地表,不会受到损害。安徽省农垦国营农场普遍采用机施拔节肥,成效良好。
按照安徽省土肥总站测土配方项目实施以来的土壤检测数据以及淮北小麦主产区中等肥力土壤上多年多点的肥料试验,亩产500千克需氮量(纯氮)13.5kg,若以氮素使用率提升到40%以上,建议总施氮量为14.25kg(磷钾肥相应搭配),底肥用50kg复合肥(氮磷钾各占15%),追施拔节肥用15千克尿素(折纯氮6.75千克)。
利用耕播一体式农机具
淮北小麦主产区9月底10月初适墒种麦,需将前作玉米收获后粉碎的秸秆直接还田,并结合整地、施肥到播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种粮大户自身要拥有一体式多功能农机具直接操作,或者有相应的农机效劳公司预约效劳。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一体式农机具少,带动一体机的大动力也少,致使秸秆还田、整地、施肥、播种作业分次进行,既加强作业成本,又因多次农机作业酿成土壤耕层被压紧实,表层无松土,不利麦种出苗,或者中途由于天气遇雨,机械不能下地,延误了播期。提前购置一体式农机具,种粮大户不可马虎。(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胡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