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许多,可食用也可药用。野菊花学名: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别名:山菊花、苔煮、苦薏、野山菊、路边菊、山九月菊、黄菊仔、野黄菊等。
1.形态特点: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茎基部常匍匐成长;地上茎直立,株高50~100厘米,分枝多,有绒毛。叶互生,有叶柄,叶子卵形,有羽状深裂,裂片有锯齿。花期8~9月份。头状花序,数个布列成伞房花序状,花为黄色,外围为舌状花,有腺点。果期9~10月份。果实为瘦果,果顶端平截,基部收缩。
2.养份成分:野菊花有苦味,养份成分含量比较全面,每100克的鲜嫩茎叶中含有蛋白质3.2克,碳水化合物6克,脂肪0.5克,粗纤维3.4克,还含有钙、磷等元素,并含有苦味菊甙。
3.成长环境与分布:野菊花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较耐低温,耐干旱和耐瘠薄,成长适温为15摄氏度~20摄氏度,喜肥沃的砂壤土,在光照条件好的环境里成长良好。野菊花分布于全国各地。多成长于路边、山坡、荒地、草地和林缘等处。
4.人工种植:野菊花较易种植管理。为了经济地使用土地,种植应先育苗,再订植。
野菊花可用种子繁育,也可分株或分根繁育,一般多用分根繁育。
育苗前应选择地下水位较低的肥沃砂壤土,每667平方米地块施腐熟的农家肥1500kg,耕翻20厘米深,将底肥压入土中,再平整做畦。畦宽1米,作苗床育苗。
分根用的种株应在3~4月份采集,将刚萌发的幼牵连同地下宿根一起挖出。选择茎粗长、茎节多的匍匐茎,按4个节、长10厘米左右截成插条。插条与地表呈30°角斜插到育苗畦内,株行距各为10~15厘米,插条的上端与地面平齐,稍将土压实后其上端露出地面,随后浇水保商,坚持畦面湿润。为了保温、保湿可覆盖地膜,小苗出土后将地膜揭开。秧苗高20厘米时即可订植。订植地块要整地、施肥和做畦。将小苗按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定值于畦中。栽植时应将植株扶直,根部仍要斜栽。栽后稍将土压实,再浇水,促使缓苗。定值后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20摄氏度左右,坚持畦面湿润),经6~7天即可缓苗。缓苗后松土、锄草,促生根,当有2片新叶长出时,就可追肥浇水。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公斤,随浇水施入。长出新叶6~7片时,就可采收了。每次采收后,应准时追肥、浇水,促进新茎叶加速成长。
5.采收与使用:野菊花的幼嫩茎叶和花蕾可供食用;可在订植缓苗后长出6~7片新叶时采收。如果用播种育苗,可在幼株高15厘米左右采收,采收时留茬5厘米左右,以便再生使用。野生的野菊花多在春夏天采收嫩茎叶,采花朵可在秋天进行。将采收的嫩茎叶或花朵放入开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在清水中浸泡5~6分钟,以减少苦味。浸泡后捞出,挤掉多余水分,便可烹调食用。可炒食、凉拌或做汤等。花还能够代茶作饮料。
野菊花是一味常用中药材。秋天盛花时采收,晒干或烘干,即可利用。其味苦、辛,性寒,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
以上内容由植物资料网搜集整理,仅供野菊花种植栽培技术的参考资料;如果您有更好的农村实用技术,欢迎给植物资料网的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和治疗等栏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