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农技中心公布了2015年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等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并给出了防治和治疗办法和建议。褐飞虱
按照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都出现了差别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和治疗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应用差别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防止间断、单一用药。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应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和治疗褐飞虱;严格制约吡蚜酮、毒死蜱防治和治疗褐飞虱的应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应用1次;交替轮换应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扩大。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在一起形成,且褐飞虱目前已对噻嗪酮出现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利用噻嗪酮防治和治疗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扩展。二化螟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情况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对双酰胺类、阿维菌素等药剂抗性上升趋势显著。浙江、江西省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等双酰胺类药剂对二化螟防治效果较差,21天后的葆苗成效仅为20%-60%。对此,应减少或制约双酰胺类药、阿维菌素等药剂利用次数,防止二化螟间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重要出现在江苏省及周边省份,与2014年相比,江苏省的抗性病菌已经发生优势群体,抗性菌株频率上升趋势显著,抗性病菌在全省病原群体中的比例达60%以上。建议在多菌灵出现抗性地区轮换利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差别作用机理药剂,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扩展。棉铃虫
与2014年监测结果相比,大一些地区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均有所加强。
专家建议,在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出现高水平抗性地区,特别是华北棉区的山东省应禁止应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和治疗棉铃虫,以延缓其抗药性继续上升;在华北棉区、新疆棉区要制约有机磷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利用次数,可交替轮换应用氟铃脲、茚虫威等其他区别作用机理的药剂。棉蚜
棉蚜对药剂的抗性扩大速度较快,几乎对目前应用的全部药剂均出现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目前监测地区棉蚜全部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有些地区抗性倍数达到了数万倍以上,且仍有加强的趋势。
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应积极采取暂停用药、交替用药、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办法,防止同一类药剂间断利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延缓其抗性持续扩大。
小菜蛾
鉴于目前我国绝大一些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出现了高水平抗性,应继续在蔬菜产区暂停利用这2种药剂防治和治疗小菜蛾;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氟啶脲南北方抗性水平差异较大,与2014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均有所上升,建议继续制约其在形成抗性地区的利用次数,特别是在湖南、广东、云南、海南等抗性重发区域每季蔬菜利用次数不超过1次,可交替轮换应用乙基多杀菌素等差别作用机理药剂。
桃蚜
值得小心的是,目前监测地区桃蚜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抗蚜威都出现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00倍以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联苯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桃蚜已成为蔬菜上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主要害虫之一,应积极采取暂停用药、交替用药、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对策,防止同一类药剂间断应用,延缓其抗性持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