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栽培技术。川芎作为一种常用药材多数为人工种植,重要产于我国的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其中以四川地区生产的质量最好。川芎喜气候柔和、雨量充溢、日照丰富而又较湿润的环境,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质充溢,成长期280~ 290天。川芎在繁育办法上采用无性繁育方式,一般是利用地上茎节一些进行栽种。川芎的种苗繁殖工作,每年2月上旬选用上一年在大田中栽植的川芎的地下根茎作为苗源,种苗的繁殖最好选择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山区。栽种川芎的稻田应选择两年以上未种过川芎的地块进行种植,稻田栽种前要得到充分的晾晒,晾晒的时间为15天左右,栽种一般在8月中旬进行,不能迟于8月底。栽种前一定要选种,选择大小一致、无病害、健壮茎节做种秧,采用直栽方式进行,整个田间管理的重点就是促使根部养份的积累。田栽植后的川芎,在翌年的5月中旬进行采收,头一年栽培川芎的稻田,下一年不再进行栽种。下面就以川芎为例介绍一下川芎的种植技术。堤防:视频前关一些为藏红花的栽培技术,后半个别为川芎栽培。
技术要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川芎的生物学特性。
一、生物学特性
植物学特征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节,节盘较膨大。叶互生,为羽状复叶,用药个别为根茎,它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显著结节状起伏轮节,质坚实,断面黄色,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成长特征
川芎喜气候柔和、雨量丰富、日照丰富而又较湿润的环境,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质充足,成长期280~ 290天。川芎在繁育办法上采用无性繁育方式,一般是利用地上茎节一些进行栽种。
为了加大土地的产出,加强农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上多采用与其他农作物轮栽的方式进行种植。今天我们来到了四川省什邡市,在这里采用水稻与川芎进行轮种,接下来就看看他们是怎么样进行轮种的。
二、种苗培育
川芎的种苗繁殖工作,在每年的2月上旬进行,选用上一年在大田中栽植的川芎的地下根茎作为苗源。为坚持川芎种性的稳定,要进行异地繁育,种苗的繁殖选择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山区,选择有机质充溢的粘土,地势向阳,管理方便的耕地作为育苗地。
栽种
栽种前一个月,将土地翻耕25厘米以上,整平耙细后,将大田中的川芎起出,进行移栽,株距15厘米,行距20厘米,亩栽7000—7500株,产出的根茎可供稻田应用的比例为比1:6,可按照下次稻田的利用量肯定育苗的面积。
种苗的田间管理
这一期间川芎重要工作是培养川芎的地上茎个别。
锄草:
川芎成活后,要不定期的进行中耕锄草工作,以便于加强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每次以深度5~10厘米的浅中耕为主。
水分管理:
种苗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成长迅速而且健壮,湿度坚持到50%左右,种苗成长阶段每天应喷水1次,以 保证种苗的成长。
施肥
种苗一般选择有利于地上茎成长的氮肥和有机肥,每年的5月份,每亩施尿素1公斤,与水兑成100倍液,匀称喷施。在一周早先,追施有机肥1次,每亩施用量15kg。
撘架
种苗成长快,较纤细,容易形成倒伏,高度达到40厘米以上,利用木棍、树枝等搭成离地30厘米的支架。
种秧的采收
每年的七八月份,也就是水稻收获后。种苗节盘已经膨大,略带紫色,进行采收,选晴天,把全株拨起,除去病株,去除叶片,地上茎作为种秧利用,每亩地可产种秧750—1000公斤,这时川芎的地下根茎小,产量较低,不作为中药利用。
三、大田种植
栽种川芎的稻田应选择两年以上未种过川芎的地块进行种植,每年的7月份也就是在水稻收获前一个月,准时排干稻田里的积水,8月份上、中旬就开始收割水稻了,收获后的水稻应准时运出,稻田可不必进行翻耕,稻田栽种前要得到充分的晾晒,晾晒的时间为15天左右,地面微微泛白时,就可栽种川芎了。
过早栽种,在高温影响下新苗容易枯萎;过迟,气温已降低,对根茎成长不利,栽种一般在8月中旬进行,不能迟于8月底。
种植办法
栽种前一定要选种,选择大小一致、无病害、健壮茎节做种秧。种秧要剪去上面较细的个别,将中央一些截成小段,每一段带有一个节盘,长度4厘米左右。秧剪好后,进行一次浸种消鸩杀菌工作,这样可避免病虫害的产生,选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水兑成600倍液,将种秧放入溶液中,浸泡10—20分钟,捞出来晾干,接下来就要进行栽种了。
栽种可采用直栽方式进行,首先在畦面上根据行距30~35厘米,划出深度10厘米的浅沟,然后开始栽种,株距为17~20厘米。栽种时,将种秧斜插入土中,深度2厘米左右,以节盘下部与土壤接触实为准,种秧每亩栽植8000—10000株,用种量40~50公斤。
栽植完成后,为了避免水分流失,土壤板结,用稻草将种秧盖住,覆盖的厚度2~3厘米,然后浇水一次,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10天早先,新苗就可长出地表5厘米,这时.要小心查苗、补苗。
为避免杂草的成长,在畦间喷施一次锄草剂,药物可选用甲草胺,与水兑成800倍液后,喷施一遍。接下来便进入了田间管理阶段。
田间管理
由于川芎的药用一些为地下根茎,所以整个田间管理的重点就是促使根部营养物质的积累,应促使川芎茎叶的成长发育,只有地上茎叶成长旺盛,产生一定的养分面积,制造出大量的干物质,才能输送到地下根茎,
水分管理
川芎整个成长期对水的需求比较大,土壤的湿润度要达到60%以上,一般每周浇水2~3次。
准时施肥:
合理施肥是这一期间的一项主要管理办法,在栽后的两个月内需集中追肥3次,栽后15天左右,第一次追肥,每亩应用5公斤磷酸氢铵(ǎn三声),与水兑成800倍液,进行喷施,第二次追肥在栽后一个月进行,每亩用5公斤磷酸氢铵加上10公斤硫酸钾与水兑成1000倍液,进行喷施,第三次追肥在10月下旬进行,每亩利用尿素10公斤和复合肥15公斤,匀称的撒施到田地。在翌年的2~3月,再撒施一次复合肥,每亩10公斤,以促使川芎的成长。
中耕锄草:
草会与川芎争夺营养物质,延缓它的成长速度,中耕可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应准时进行中耕锄草,在8月下旬苗出齐后,人工进行锄草,草要除早除小,随见随除; 60天后就需要进行中耕锄草,要浅松土,深度5厘米左右,以免伤及川芎根部;90天早先,此时正是地下根茎迅速发育期,只拔除杂草,不进行中耕。
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成长期的川芎病虫害重要是根腐病,可选用50%敌磺钠(敌克松)可湿性粉剂,与水兑成1500倍液进行喷施,就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治效果果,每个月喷施药物一次。
采收
大田栽植后的川芎,在翌年的5月中旬进行采收,过早采收,地下根茎尚未充实,过迟,在地下易腐烂,引起产量减少。
采收选择晴天进行,将川芎连根挖起,去掉茎叶和泥土,小心坚持根茎的完整,每亩可产川芎700—1000kg。
川芎收获后,要准时干燥,在室外日光丰富的地点晾晒3~5天,等到川芎表面的泥土掉落大一些后,然后进行烘干,烘干用火炕进行,炕温在55~60℃。温度不宜太高,以免表面烧焦,水分含量达到8%以下,烘干结束。烘干后的川芎保证川芎质量,要过筛,去掉泥渣和须根,然后放在通风干燥处妥善保管,每100kg的湿川芎可制成30~40公斤的干川芎。
头一年栽培川芎的稻田,下一年不再进行栽种。
观众朋友们,到这里,川芎的种植技术就向您介绍完了。
近年来,随着以川芎作为原材料生产的药品的增多,对川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栽培川芎一定会给您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指望您按照本地区的实际状况进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