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生姜无明显的成熟期这一特性,以延长生姜生育期为突破口,进行“双膜一网”生姜高产栽培,采取前期地膜覆盖提前播种,中期搭盖高低遮阳网遮荫,后期扣拱棚保护延迟的技术,使生姜生长期由常规栽培的165天延长到220天左右,再加上采取了科学管理、配方施肥、综合防治姜瘟病等配套措施,取得显著效果,平均亩产量5835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500公斤,高产地块可达6565公斤,同时生姜品质和商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宜选择土质肥沃、易排灌、无姜瘟病地块,在进行冬耕的基础上,春季及早进行精细整地,使土壤达到上松下实。增施有机肥,无病残体圈肥、饼肥和草木灰配合施用,结合整地每亩撒施优质腐熟鸡粪3—4立方米或优质圈肥5000—10000公斤作基肥。在高肥水地块按60—65厘米行距开沟备播,每亩沟施豆饼1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锌肥2公斤,硼肥1公斤作种肥。
2、精选姜种,培育壮芽
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作种,要求每块重70—100斤,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以确保出芽均匀一致。另外,在催芽时,一是控制好催芽时间,掌握在3月5—15日催芽;二是控制好催芽的温度,将其控制在22—25℃,防止温度过高造成姜芽瘦弱、细长或者温度过低出芽缓慢,不利于形成壮芽或影响适时播种;三是控制好姜芽大小,掌握在芽长1—1.5厘米,芽基部有根的突起时播种。若有的已见根则要分批播种。
3、早期地膜覆盖栽培,适期早播
生姜不耐霜冻,姜种在16℃以上才开始发芽。播种过早,土壤温度低,姜芽受冻不能发芽;播种过晚,有效积温少,姜块膨大的时间不足,相对缩短了生姜的生育期,造成减产。实行双膜一网栽培,播种时间可提前至3月中旬左右。播种后要及时浇水、喷洒除草剂、覆盖厚0.06毫米、宽2.4米的地膜,以提高地温和保墒,可有效的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加速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使耕层有效养分增加。
4、化学除草
生姜播种后,浇足水,当水渗下后,覆土耥平,然后喷洒除草剂,除草剂可选用33%的施田补乳油、24%的果尔乳油或40%姜蒜草克乳油,每亩用120毫升对水30—40公斤。各种除草剂要在播后苗前及杂草尚未出土前喷,并作土壤封闭处理,喷后尽量不动表土,药量不够或施药过晚会影响姜的安全性和药效。喷完后即可覆膜,为了不使姜芽出土后受膜的灼伤,畦面要形成“凹”形,使膜不直接与土壤接触。
5、合理密植,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生姜的产量由单位面积内的株数和单株根茎重两个因素构成。处理好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达到合理密植,可使生姜块大、高产,商品性好。因此,加大行株距,减少株数,既促进了个体发育,又保证了群体产量。种植行距57厘米,株距20—30厘米,每亩栽5000—6000株。
6、适时遮荫,促进生长
生姜出苗达50%时应及时进行姜田遮荫,促进姜苗健壮生长。由原条幅式遮阳网变为高位棚式遮阳网,具体方法:利用水泥柱、竹竿扎成2米高拱棚架,扣上遮阳网,遮光率可达到30%—40%。
7、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
追肥实行“少量多次”的办法,轻追提苗肥,6月上旬结合浇水,每亩顺水冲施尿素25公斤重施分枝肥,7月下旬结合撤出遮盖物开沟追施生物肥100—150公斤、豆饼(大豆)50公斤、硫酸钾30公斤,追施后及时浇水。补施秋苗肥,9月下旬根据姜苗长势,酌情补充追施钾肥或氮肥。针对生姜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差,生长过程中既怕旱又怕涝的特点,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杜绝大水漫灌。幼苗期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5%—80%,以利于生姜器官的迅速形成。
8、综合防治姜瘟病
一是实行轮作换茬;二是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姜种;三是浇净水,施净肥;四是及时处理病株,当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病株及周围0.5米以内的健康株,挖去带菌土壤,并在穴内撒施石灰,或用药肥素灌穴处理;五是药剂防治,播种前用杀菌剂浸种,或在三股权时用药肥素、姜瘟散、姜瘟宁、绿霸、铜高尚等药剂浇根,7—10天浇1次,连浇3—4次,可有效地控制姜瘟病的发生。
9、后期拱棚覆盖,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
生姜收获期一般在10月下旬,初霜到来之前进行,为了延长生姜后期的生长时间,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对生姜实行后期塑料拱棚覆盖,保护生姜在一定的有霜期内得到正常生长。要加强棚内田间管理,及时通风换气、保持棚内温度白天25℃左右,夜间不低于15℃,利用昼夜温差,促进养分积累,提高生姜产量。采取拱棚保护的生姜能较常规地块延迟20天以要于是11月中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