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每年都不一样程度地出现,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为害呈上升趋势。
发病症状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浸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体现典型症状,重要为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体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显著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系叶子上则发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小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为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产生雄蕊,颖片呈多叶状;果穗受害,除苞叶外,所有被病菌破损,变为一大团黑色干粉。雌穗颖片也可过度成长成管状长刺,整个果穗畸形。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
病原及出现规律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浸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渠道。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浸染致病。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
发病条件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新苗的分生组织,幼苗出土前是病菌浸染的关键阶段,病菌浸染最适期期是从种子破口露白到小苗成长至1.5厘米时。此病出现适温为20摄氏度-25摄氏度,适宜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浸染。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浸染的机会多,常常发病较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侵害,发病率较高。玉米区别品类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防治和治疗对策应采取以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类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增加种植管理的综合防治和治疗办法。目前可采取的办法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粉锈宁0.15-0.25kg,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和治疗;结合农事操作在苗期拔除病株;成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前,准时割除深埋。施用净肥、减少菌量;若施用含有病残体的厩肥或堆肥要充分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