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南方栽培面积较大的蔬菜品系之一,在栽培过程中很容易侵染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与黄萎病、枯萎病相似,容易被误判。茄子一旦侵害青枯病轻者发病30%左右,重者毁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怎么正确识别并防治和治疗茄子青枯病。
1 危害症状
一般苗期不出现,进入开花结果期后开始发生症状。
①整株 初发病时一般仅一些枝上部的一片或几片叶子颜色变淡,展现局部萎垂,随后下部叶子凋萎,中部叶子凋萎最迟,初期在傍晚或早晨能够恢复,但数天后不再恢复,叶色正常或稍淡,后期因叶绿素逐渐分解而变成黄色或褐色,最后焦枯。有的全株同时产生。发病植株的根、茎外部变化不显著,较正常。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②茎基部 剖开病茎基部发现木质部变褐色。此病始于茎基部,早先延伸至枝条。茎段和枝条的髓部大多数溃烂或中空,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湿度大时有少量乳白色黏液溢出(为该病的典型识别症状)。将病茎置清水杯中稍许,肉眼可见大量白色菌脓溢出似雾状,而黄萎病和健康植株的茎切面处不会有菌脓溢出。
③根 根系表面无显著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间有显著变褐征象。
2 病原
茄青枯劳尔氏菌,又称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属薄壁菌门。菌体短杆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0.9-2.0)μm×(0.5-0.8)μm,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能使用多种糖发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
3 发病规律及传播渠道
病原在种子或寄主体内可存活半年左右,一旦脱离寄主只能存活2天,但在土壤中则可存活14个月至6年之久。病原重要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随雨水、灌溉水及土传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是该病出现的重要条件。发病适温30-37摄氏度,夏天多雨病害易流行。土温25摄氏度,田间发生发病高峰,长期连座,土壤湿度长时间偏高后天气转晴,地下水位高及弱酸性的田块易发病。
4 综合防治和治疗
4.1 农业防治和治疗
与禾本科、瓜类、葱蒜类或十字花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的轮栽。选用抗病品系,高垄或高畦,应用托鲁巴姆作砧木进行嫁接种植。采用滴灌或微灌设施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发病期恰当抑制浇水,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
4.2 种子消毒
可采用52摄氏度温水,或用30%新植霉素浸种30 min,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0.1亿个活孢子/g多黏类芽孢杆菌细粒剂300倍液浸种,或苗床泼浇0.3 g/㎡。
4.3 土壤消毒
夏天高温季节可应用太阳能热力进行土壤消毒。或667 ㎡将消石灰100-150 公斤与碎稻草或麦秸1 000-2 000 公斤混匀后,撒施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并浇足水再覆盖地膜,密闭温室或棚室20天左右,使土壤温度持续在50摄氏度左右,杀死土壤中病菌。
4.4 防治和治疗地下害虫
病原菌重要是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因而必需做好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的防治和治疗工作,以免地下害虫伤根,减少病原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的几率。选用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等浇灌或喷洒。
4.5 生物防治和治疗
订植后或发病初期,可选用10亿个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700倍液、1 000亿个活芽孢/g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8亿个活芽孢/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 000-1 1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等喷淋或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 mL。
4.6 化学防治和治疗
订植后或发病初期,可选用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600倍液+3%中生菌素8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00倍液、42%三氯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3%金核霉素水剂3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400倍液、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淋或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 mL,隔7天灌一次,连灌3-4次,堤防药剂要交替利用。发现较晚时应准时拔除病株,避免病害蔓延,在病穴处撒少许石灰避免病菌扩散。
尽管茄子青枯病容易与黄萎病、枯萎病相似,但是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能辨别,一旦发现及早治疗以免酿成很强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