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议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小博大益处多过犹不及把好度。编者按最小营养物质定律即木桶理论告诉我们,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平衡大中微量养份元素之间的比例,对作物汲取养份、抗病抗逆起到促使作用。怎样掌握好中微量元素“以小博大”这个度?近期,中国植物营养物质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在大连举行第七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钻研会,请来各方专家切磋交流,今天本版为大家展示其中一些看法。
改善养份元素缺乏怎样着手?
营养物质和健康才是我们要关心的事情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福锁
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缺乏,不仅影响作物成长发育,而且能够经过食物链影响畜禽和人类的健康。实际上农作物微量元素的缺乏正是人体微量元素缺乏的主要起因之一。
譬如人体缺锌缺铁在许多状况下是.因为食物过量靠小麦、水稻等籽粒含锌铁量很低的农产品。一般每千克粮食籽粒中锌含量达到40~60毫克才能基本满意人体需要,但目前小麦籽粒每kg的锌含量只有10~30毫克,远远不能满意需要。由于锌是直接参与免疫功能的主要生命元素,因此白血球中的锌含量比红血球高25倍,缺锌可使儿童形成厌食、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症状,中老年人则体现为视力减退、易患白内障及黄斑病等。锌营养物质的主要性不言而喻。缺铁可引起贫血症状的产生,尤以儿童及孕妇更为常见,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影响儿童的智力、行为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缺钙可使儿童骨骼变形,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免疫力降低。缺镁容易导致痉挛等。
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应该经过施肥来补充。土壤施用和叶面施用锌肥都有用果,如果两者结合成效更好。在尿素和复合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是国际上常用的办法之一,但一方面要小心添加技术,以免固定和无效,另一方面要针对土壤和作物需要,以免浪费和酿成毒害等问题产生。合理的中微量元素利用有助于提升氮磷钾养份的使用效率、提升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而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做好中微量元素肥料,促使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呵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扩展,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耕地质量提高思路怎样落地?
养份结构趋于合理有用提高地力
全国农技中心土壤肥料质量监测处处长 李荣
随着农业扩展,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中微量元素肥料已到了大面积利用阶段。近年土壤营养失衡加剧,需要科学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我国耕地地力提高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消减土壤障碍因子,阻遏地力退化。其次是提高基础地力,彰显水涨船高的地力增产效应。三是深切挖掘作物和农业投入品的新品类的潜力。四是水肥资源高效使用及产量和环境效应需要同步进行。因此,2020年化肥利用零增长已成科学施肥工作的扩展目标,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的营养物质结构需要趋于合理。
详细来讲,东北地区需要阻遏水土流失、有机质降低态势,采取减氮、减磷、增钾对策,恰当补锌、铁、钼等微量元素肥料。黄淮海地区需要恰当加强有用耕层,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减氮、控磷、稳钾办法,恰当补充硫、锌、铁、锰、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阻遏土壤酸化,采取减氮、控磷、稳钾办法,恰当配合施用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华南地区需要改良酸性土壤,采取减氮、稳磷、稳钾对策,恰当配合施用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西南地区需要改良酸性土壤,采取稳氮、调磷、补钾办法,恰当配合施用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西北地区需要兼顾水肥资源,以水定肥、以肥调水、水肥和谐,稳氮、稳磷、调钾,配合施用锌、硼等中微量元素。东北西部、西北以及沿黄灌区等容易发生次生盐碱化,需要小心使用石膏等土壤调理剂,下降钠离子含量,减少盐碱为害。东北东部、胶东半岛土壤酸化势头较猛,需要小心使用石灰等土壤调理剂,下降因土壤酸化酿成的次生为害。
资源硬约束下怎样减量增效?
农业施肥转变方式展现四大趋势
全国农技中心技术促使处处长 马常宝
我国农业实施可持续扩大,走“减用量、调结构、转方式”之路,施肥将展现出四大趋势。
一是化肥施用数量减量化。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经过“精、调、改、替”等方法,抑制化肥用量增长,使我国化肥用量由迅速增长向零增长过渡。这也是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扩展的必经历程。
二是化肥施用营养均衡化。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深切普及,“高效、绿色、生态、安全”施肥理念的日益盛行,肥料企业根据农业需求研出现产复合肥、作物公用肥等,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关心产品品质和保健等功能,这些都推动化肥施用营养的均衡化。
三是化肥施用品系差异化。破解农业生产中的耕地质量、肥料资源使用、农业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打破当前肥料产品相对均质化的局面,生产出适应区别农业生产需求的差异性产品,未来我国肥料产品的扩展必将走向“六化”,即公用化、复合化、功能化、水溶化、缓释化、根际化。
四是化肥施用对策的轻简化。伴随着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生产组织化格局出现了深刻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效劳”将是建设当代农业的梦想格局。农业生产规模的适度发展、农业的主业化、农民的职业化,加之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农业施肥方式必将逐步向集约规模化、施用机械化、社会效劳化、全程管理化转变。
补短板平衡施肥怎样实现?
高效农业离不开元素均衡调控技术
中国植物养份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沈兵
中微量元素肥料同大量元素一样,对作物平等主要,不可替代。近年酿成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重要 因素,一是大量应用氮磷钾化肥、推广高产品类以及减少有机肥施用量,使土壤中的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不平衡日趋突出。二是由于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过多利用氮磷钾化肥,也影响了中微量元素的汲取,如过多施用磷肥酿成作物锌、铁、锰等元素缺乏,过多施用钾肥可酿成作物缺镁等。三是新品系的选育推广是酿成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另一个主要要素,随着我国栽培业结构的调解,高产优质品系大面积推广,土壤——作物系统中大量营养物质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失衡问题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性现已导致农业科研者关心,2015年4月在第六届中国植物营养物质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学术年会上,本学会在山东济南市成立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研究院”,定义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科研内涵。本次第七届年会把中微量元素作为专题,是新型肥料委员会举行学术年会以来第一次为某一项目设立专场。
作物中微量营养物质元素的缺乏,能够经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和畜禽的健康。所以,合理利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既可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也能够达到加强人畜养份的目的,甚至可显著改善部分典型地方病的治疗成效。中微量元素养分调控现已成为当代高效集约化农业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