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栽培着大量的玉米, 玉米芯在粉碎后可用于双孢菇培植,近年来应用玉米芯培植双孢菇的面积迅速增长。玉米芯有机质含量为9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1.8%,碳氮比为56.70:1.双孢菇种植面积100㎡可用玉米芯2 0 0 0㎏,牛粪2 0 0 0㎏,尿素20㎏,石膏粉150㎏,过磷酸钙100㎏,饼肥100㎏,棉子壳200㎏。
一、种植料的堆制发酵(各地按照气温变化的实际状况灵敏掌握堆制发酵时间)前发酵技术。一次发酵一般堆制时间22天左右,翻堆5次,重要包括发酵料的预湿、建堆、翻堆等技术环节。
(1)预湿。为使玉米芯和牛粪充分吸水,建堆前3天进行预湿。预湿办法可采用在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面上把玉米芯铺在底层,上面盖牛粪,按照场地大小堆制成高1 . 0米左右,长宽不限的大堆,每天在上面淋PH值8.5左右的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以使料充分湿透。
(2)建堆。发酵场地选择地势较高,近水源而且依靠近菇房的地方。最好场地路面硬化,以避免泥块在堆制过程中混入培养料。堆宽2.0米,高度1.5米,长度不限,料和牛粪应尽可能混在一起匀称。如果料偏干可在堆制过程中充分加水。建好后第二天开始测温度,正常堆温在第三天应升到70摄氏度,如果达不到应及早查明 因素准时补救。
(3)翻堆。翻堆的详细时间由料内的温度变化来决意,当料温升到70摄氏度以上不再上升坚持1~2天有降低的趋势时,立刻进行翻堆。翻堆的原则是上下内外交替,但由于玉米芯比较碎,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一次翻堆要把尿素所有撒入料内混在一起匀称,按照料的干湿适度喷水。辅料要在第一次、第二次翻堆时分批加入。如果料内有一定程度的“白花”征象属正常,若“白花” 比例过大, 则说明料内缺水,应准时加水调湿。在翻堆的过程中若料发黏有酸臭味,则说明料偏湿堆温低,应准时翻堆晾晒并恰当添加石灰和石膏。受虫害侵害、偏生的料应尽量翻到料的中间高温区。要小心测试P H值,料偏酸可用生石灰或石灰水调解。
前发酵结束后优质培养料的判断标准是培养料呈黑褐色,玉米芯充分变软,手握不扎手有光泽,稍干的培养料可看得见白色的放线菌。培养料含水适中,手握时可有5~6滴水滴落,含水量在70%左右。有少量氨味和淡淡的清香味,不酸不臭。PH值8.0左右。
⒉ 后发酵技术。趁热将前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运到床架上,密闭门窗,应用锅炉或改造好的油桶将热蒸汽通入棚内,当温度上升到63摄氏度左右时压火控温,必要时通入新鲜空气使之冷却,使温度抑制在60摄氏度左右维持12~24小时。白天一般能维持这一温度,关键是晚上一定要不时地通入适量热蒸汽。当温度下降到5 0 摄氏度左右时维持5~7天,最后通风降温,使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废气及残留的氨气排出。料温下降到28摄氏度以下时铺料播种。
(1)料进棚后应按照料的干湿程度决意是否调水。因后发酵过程中大量消耗培养料内的水分,此次调水是防止后发酵结束后不再调水,以减少杂菌侵染的机率。
(2)培养料尽量堆放在中上层。最顶层和最下层原则上不堆放,上层有冷凝水,下层温度低。培养料要蓬松堆放在床架上,切忌压实。
⑶ 严格抑制后发酵时的料温。前期升温不超过65摄氏度,以免培养料过干发生大量放线菌,酿成营养物质损耗多。平均温度力争维持在60摄氏度左右。
二、发菌期管理⒈ 播种。按照播种季节的早晚和料的厚薄灵敏掌握播种用量,一般每平方米1 . 5 ~ 2 . 5瓶。播种前一定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把全部的工具彻底消毒,同时把培养料抖松整平,厚度一般20~25㎝,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实时播种,山东省的菏泽、济宁、聊城等市一般播种时间在八月份,山西省的太原、吕梁等地一般在八月底九月初。在现实操作中一般采用直播法,即把菌种所有撒在表面,此类措施简单快捷,而且菌丝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能够封住料面,杂菌不易侵入。播完后用消过毒木板的轻轻压实,然后用薄膜覆盖。如果料稍有偏湿也可覆盖报纸或另外消过毒的纸张。密闭门窗,进入发菌期。
⒉发菌。发菌时期要经常把附着在薄膜上的水珠轻轻抖落在地上,菌丝萌发7~10天左右就可揭膜,如果有杂菌侵害料面或覆盖空间湿度过大可提前揭膜。
(1)在发菌期要经常观察菌丝长势及菌丝吃料的快慢程度,发现问题准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期间,酿成虫害杂菌蔓延,从而下降产量。如果培养料过干或过湿都会酿成菌丝不吃料或退菌。过干可向空中喷水加大空气湿度,如培养料过湿可采取反打钎或撬料并加大通风。
(2)要时常堤防观察料温的变化,料温高于30摄氏度要采取打洞和压实料面的办法,也可在夜间通风。还要避免料内氨气过重,控制菌丝正常成长,如果料内氨气重就要采取钎,并顶松培养料的办法,同在地表墙壁过道等处喷洒2%的甲醛溶液中和。如果料内氨味确实过重,已酿成菌丝萎缩无法挽救,这时就要把料再重新蒸一遍,再进行补种。
(3)发现杂菌虫害要准时处理,该打药的打药,该挖除的挖除。如遇螨害, 一定不要大意,要准时治疗,必要时用药物熏蒸。这就要求我们在前、后发酵结束后一定要小心培养料的质量问题,发现问题准时采取办法,尽可能防止播种后形成这样那样的问题,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4)发菌1 ~ 5天,以保温保湿为主,在菌丝萌发正常的状况下不通风或少通风,促使菌丝尽早萌发订植,封锁料面。发菌6 ~ 1 0天,菌丝已基本封面,随着菌丝吃料的深浅,逐渐加大通风量。发菌11~18天,当菌丝吃料到料层的1/2时.要准时打钎通气,同时加大通风量,加强料内氧气含量。当菌丝吃到料层的2/3以上时,预备培土(最好长满整个料层)。
三、盖土及盖土后管理
⒈ 培土材料的选择。盖土的土质、土粒大小、土层的厚薄等都直接影响出菇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总的来说盖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 具有良好的持水性和透气性。盖土中养份物质不能太充溢,营养物质贫瘠的较好些,要求选表层20㎝以下的不含病原菌和虫害的土,切忌可溶性盐浓度较高的碱土。目前最佳的盖土材料是草炭土土,沙壤土次之。草炭土土具有良好的持水性、透气性,下面就以泥炭土为盖土材料简要介绍管理对策。
⒉泥炭盖土材料的调制。每立方草炭土土添加10㎏生石灰(也可配制成PH值7.5~8.0的石灰水来喷洒草炭土土),0.2m3沙子。先把沙子、生石灰、泥炭土混在一起在一起,翻上两遍,尽可能使三者混在一起匀称,堆成一个大堆,用清水从上面开始浇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第二天开始翻堆。翻堆一般4~5遍,直到整个土堆匀称一致,最后用薄膜盖严,密闭24小时。
⒊ 盖土前床面的处理。盖土前, 如果床面有杂菌应喷洒300~500倍杀菌剂,若床面太干燥可结合喷洒0.5%石灰水,然后通风晾干,若料面湿度太大可提前通风,坚持料面稍干。
⒋培土及盖土后管理。按照料的厚薄程度灵敏掌握盖土的厚度,土层厚度一般抑制在3.5~4.5㎝,土的干湿程度调制成手握有水渗出,落地即散为宜。这时期关键要小心观察料温,力争抑制在28摄氏度以下,必要时可采取夜间通风或料内打钎,以及在棚内墙壁、门窗处经常喷水抑制温度。棚内湿度最好抑制在65~70%范围内。
四、出菇管理
⒈扭结出菇。菌丝开始爬土时.要轻微喷水,爬土快就要勤喷水,随着菌丝位置升高,逐渐加大喷水量。喷水时.要结合通风,当菌丝爬土距表面1㎝时,把水打足达到最大极限,同时大通风降温,使料温抑制在20摄氏度以下,以便菌丝能有用扭结。抑制好菌丝成长避免冒菌,一旦出现冒菌要加大通风降温,并喷洒0.5%石灰水。冒菌严重并出现菌被的,要用小刀或耙子把菌被破损掉,再结合上述管理对策。当菌丝开始扭结时,按照棚内实际状况关闭通风孔,或尽可能少通风。
⒉ 空气、温度、湿度的调节。菇蕾普遍长到黄豆大小时,要喷一次重水。对于泥炭土来说, 从菌丝爬土到开始扭结喷水量要达到7~9kg。由于菇体小而又需要喷水, 这就要求喷水不要太急太大, 要在三天内完成。这时棚内温度应抑制在14~16摄氏度,尽量不超过20摄氏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约束,第一潮菇时而出菇参差不齐, 尤其是上层和下层、门口处、墙角处, 出菇时间很不一致,床面菇的大小多少也不同,给管理带来不便,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灵敏运用。头潮菇一般均是在喷结菇水时分次喷足量,使盖土含水量达到饱和,然后关闭通风孔3~5天,等菇长到1.5~2㎝左右时再开始喷水, 菇多多喷, 菇少少喷。喷水时尽量避开高温, 可采用早晚喷水。喷水时一定要通风, 切忌打关门水。喷水时结合外界天气情况,外界晴天干燥多喷,阴雨天少喷,但采菇前别喷水,以免菇体发红下降商品质量, 但可在采菇的前一天喷水,或采完菇补土后再喷水。床面上80%的菇采完后,再喷一次重水, 然后剔除死菇及菇根,整理床面, 关闭通风孔等待下潮菇出土。
⒊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按照天气变化,准确把握好通风换气和保温、保湿三者之间的关系。
(1)秋天出菇前期气温高,菌丝和子实体成长快,应增加通风准时调好水分,坚持好菇棚的湿度,通风打水一般选择早晚进行。秋天后期气温逐渐下降,出菇也逐渐稀少,而且成长缓慢,应减少喷水通风,通风喷水一般在晌午气温较高时进行。棚内温度低于8摄氏度时,要坚持自然出菇,偶尔在晌午温度高时喷少量水,通短时风。
(2)随着气温一天天回落,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就要进入越冬管理,基本上停止喷水,坚持盖土不发白就可。午间温度高时通风,坚持土壤干燥,然后开始整理床面,清除死菇,剔除老根和老化发黄的菌索。
(3)如果秋天出菇量大且菌丝旺盛,表层的土就要用耙子轻轻耙一下,然后表层撒少量石灰面,100㎡撒4㎏生石灰,彻底进入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