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果一般在番茄果实膨大期产生,重要体现为果实表面有茶色或酱油色的斑块,病斑大小不一,而且只在果皮上体现,将果皮剥开后内部颜色正常。多从果实果肩部开始发病,果实质地坚硬,不变软。同一个大棚中前脸处的发病率要高许多,菜农应用了不少药剂防治和治疗但是成效不佳。那么酱油果出现的起因是什么?生产中又该怎样防治和治疗呢?
当前出现的酱油果尽管体现症状很相似,但是发病起因却差别。
一、低温时间过长使果皮受损。
我们提倡冬天当棚温降低到18摄氏度—20摄氏度时关闭风口保温,但是为了防止植株疯长,不少菜农采取晚关风口下降夜温的对策,当棚温降低到15摄氏度才关闭风口,引起棚内低温时间过长。而且,长期低温下容易引起植株叶子发生吐水征象,酿成空气湿度大,使果面结露,早上拉棚后忽然放风使果皮受损,进而产生酱油果。此类状况多体现为一穗果中偶有1—2个果产生此类症状。
当前形成的酱油果重要是低温时间过长引起的,这在抗低温能力弱的品系上体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为什么菜农频繁用药却治不住的 因素。建议菜农合理调控棚内温度,当棚温降低到18摄氏度—20摄氏度时关闭风口保温。早上拉棚后不要着急放风,拉棚后1小时再放风。其它,要小心增加大棚的保温,尤其是棚室前脸处,提升棚内温度,下降棚内湿度。
二、病菌侵害引起。
尽管当前发生的酱油果多是因低温时间过长引起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细菌性病害、绵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和治疗。建议预防为主,进入采摘期后喷施烯酰嘧菌酯加中生菌素交替精甲霜灵加春雷王铜,15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