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生草法是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办法,在欧美、日本等国已实施多年,利用十分普遍。果园生草有哪些好处?又该避开哪些误区呢?
果园生草的好处
加强土壤有机质含量 长期以来,果园内施用大量化肥,酿成土壤板结、酸碱失衡、肥力降低,是果品品质降低的重要 因素。绿色作物根系强大,地上一些成长旺盛,含有大量充盈的有机质,翻压后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肥力。据试验,覆盖层下5-10厘米土壤有机质在生草条件下提升1%。最好的草类应该是耐阴的豆科草,如三叶草、草木樨、毛叶苕子、小冠花等,固氮力强,又易分解,是成长旺盛的绿肥作物。
改善果园小气候 由于绿肥作物对土壤理化性的改良,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体现和谐,提升果园空气湿度,使秋天高温时节果园比较凉爽,对果树成长发育十分有益,并有利于减轻日灼病的形成。
提升果品质量 生草果园由于空气湿度和昼夜温差加强,使果实着色率提升,含糖量增大,果实硬度及耐贮性也有显著改善,尤其套袋果园,果实摘袋后最容易受到高柔和干燥影响,果面易出现日灼和干裂纹,果园生草能有用的防止和避免以上征象出现,提升果实外观品质。
防止走入五大误区
实行果园生草法,代替清耕法,这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场大变革,实行果园生草法是一项新技术,多数果农还一知半解,因此在其种植中还存在着部分问题,重要有以下五大误区:
没有因地制宜选用草种 好多地方都引种白三叶,但白三叶耐旱性差,旱地果园种白三叶,一般死苗率达30%以上,因此应因地制宜选用草种。灌区可选用耐阴湿的白三叶栽培;旱地选用比较抗旱的百脉根和扁茎黄芪栽培。
没有实行规格播种 个别果农将果园地表所有种成了草,这样树盘上种的草和树根出现了争水、争肥和争呼吸的矛盾,不利于果树正常成长。一般幼园只能在树行间种草,其草带应距树盘外缘40厘米左右,作为施肥营养物质带,而成龄果园,可在行间和株间种草,但在树盘下不能种草。
不看重苗期管理 好多果农种草后,就任其自然,有的断条缺苗很严重,有的苗挤苗已发生了高脚苗,有的杂草丛生旺长,已压住了种下的草苗等。一般种草后遇到雨天,就应准时松土解夹,并进行逐行查苗补苗,达到苗全,对于稠苗应准时减苗定苗,可恰当多留苗,还可结合中耕彻底清除杂草,以利种下的草强壮成长。幼树在株行间栽培花生等,能改良土壤,下降果园表土温度。
不增加水肥管理 部分果农会有错误的想法,认为种草能够保水增肥,因此就放松了水肥管理,对种下的草一不施肥,二不灌水。一般来说,除了播种前施足基肥外,在苗期,还应施提苗肥尿素4-5千克,施肥可结合灌水施,也可趁降雨天撒施或叶面喷施。当果园天旱缺墒时,就要准时灌水。
种下的草长期不刈割 有些果农在果园里种下草,即使草长的很高也不刈割。一般来说,多数生草,播种后的头一年,因苗弱根系小,不宜刈割,可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可刈割3-5次,当草长到40厘米左右时,就要刈割,并将刈割下的杂草覆盖在树盘上,以利保商。多年生草,一般5年后已老化,就可进行秋翻压,使其休闲1-2年后,再重新播种生草。
( 来源:农业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