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稻茬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时间 : 07-19 投稿人 : 小花匠园艺 点击 :

稻茬麦由于田间湿度大、墒晴好,通常病害产生都较重,而且流行性病害向常发性病害扩展。除蚜虫外,虫害偏轻。稻茬麦播期晚,冬前病虫害的形成较轻,重要体现为春发。总体来说,重要的病虫害: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锈)、纹枯病、病毒病(黄花叶病)和蚜虫,防治和治疗的难度大。

稻茬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一、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多出现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近年来随着耕作种植制度的改变如群体密度加强、染病品系的推广和秸秆还田面积加强等,小麦赤霉病的形成有北扩的趋势。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

由于多无法轮栽,田间群体密度难以降低,也就只能革新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土表的稻秸秆残留量,同时抗性品系选择非常主要,因为抗性品类可下降后期防治和治疗压力,所以建议对国家区试染病品系一票否决。化学防治和治疗还是要保持预防为主、把握适时的原则,在扬花初期,见花就打,隔5天左右打第二次。 需水量、防治和治疗器械对防治效果影响较大,推荐30升/亩药液,推荐弥雾机。药剂选择上,多菌灵或含多菌灵的杀菌剂仍是目前的当家品系,在农业部药检所登记最多的是多·酮复配剂,成本较低,还能够兼治白粉病; 30%戊·福(25:5)(18~27克/亩),戊唑醇有用成分<5克。推荐用量10克/亩。氰烯菌酯成本较高,防治效果与需水量关系比较大。

小麦赤霉病

二、小麦白粉病。白粉病是小麦最常见病害,重要为害叶子,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典型症状为叶子表面发生绒毛状菌丝,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小麦成熟时,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即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选种栽培抗病品系,扬麦、镇麦系列品类相对耐病,可因地制宜栽培;合理施用氮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下降田间湿度。化学防治和治疗重点是呵护上部功能叶,孕穗至扬花期,当上半3张功能叶发病叶片率达5%左右或病株率达15%左右时,应进行防治和治疗。早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进行防治和治疗,以减轻后期的防治和治疗压力。 防治和治疗药剂能够选择三唑酮(有用成分10~12克/亩),丙环唑(8~10克/亩)和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醚菌酯等对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

三、小麦锈病。分叶锈和条锈,叶锈在西南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出现较重;条锈在西南和黄淮麦区形成较重。田间识别时,能够记住简单口号“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 ; 叶锈夏孢子堆桔黄,条锈鲜黄。

西南麦区选用抗条锈病的品系,长江上游麦区审定的品系大多数抗病。对叶锈病的抗性品系目前还很少,目前大多数数品类感叶锈病。对条锈病菌源地,可用三唑类药剂拌种、抗病品系等对策。冬繁区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抑制一片”,准时抑制发病中心;供给麦田统防统治,以抑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大面积上增加监测,发病叶片率5%开始用药。叶锈病也是发病初期用药成效较好。

小麦锈病

四、小麦纹枯病。全国常年出现面积超过1亿亩,病害可酿成茎蘖死亡,未死亡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被破损、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受阻而影响麦株正常成长发育,引起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严重的可酿成枯白(孕)穗,酿成倒伏。一般产生田块损失10%~20%,严重田块可超过30%。

以农业防治和治疗为基础(适时播种、抑制播种量、抑制前期施肥量、恰当增施磷钾肥和下降田间湿度); 选用抗(耐)病品类(如宁麦9号、宁麦13等); 早播地区进行药剂种子处理和包衣,压低冬前发病高峰; 早春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和治疗,抑制病害的扩大和减少损失。

小麦纹枯病

五、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花叶病,预计每年全国发病面积2,000万亩,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冬前不体现症状,到早春麦苗返青起身时产生症状。发病初期病株新叶体现褪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成花叶症状;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可引起整个发病叶片发黄、枯死,重发病株矮化、分蘖减少。发病较轻的田块,病株后期随着气温升高超过15摄氏度,田间病害逐渐隐症;抽穗后,病田恢复成长较快,但仍比健株矮小,参差不齐,穗小,多畸形。

以推广抗耐病品类为主,结合合理水肥管理的农业综合防控办法。轮种换茬,与非寄主的大麦、油菜等轮种; 适时迟播,避开介体侵害运动最适期期; 合理施肥,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及成长调节剂,促使麦苗成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