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制。我国一批海外农业园区、跨国科研项目扎实展开,海外农业科技合作网络越织越密,农业对外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上个月,迪拜海水稻试验种植成功。这个由中国技术团队在国内首先成功攻关的项目,在地表温度达50度的迪拜,经受住了考验,产量超过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专家阿齐兹说,当然很惊讶了,有些品种的产量还是很可观的。
现在,中阿双方正计划把海水稻技术推广到整个阿拉伯地区。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领域也正在迅速拓展,小麦、马铃薯、棉花、橡胶,都有合作项目。在去年推出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框架下,农业合作正成为沿线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中哈联合培育的新品种马铃薯正成为当地人的餐桌上的新宠。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居民萨乌勒·阿斯卡洛娃说,我在超市里发现了这种土豆,外表看起来很光滑、很饱满,用它做了土豆炖肉,口感很软糯。
在哈萨克斯坦,马铃薯是主食之一。但中亚一带,马铃薯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差、品种单一,始终是个大问题。
2017年,哈萨克斯坦农业技术大学与中国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合作。哈方提供土地,中方提供技术和资金,联合培育新品种,推广高效栽培技术。
阿斯塔纳希森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黄兆文说,我们是全程机械化。播种一公顷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原来他们手工播种一公顷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
中哈双方科研人员针对当地环境,经过了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改良在中国培育的新品种“希森6号”,使它适应当地生长环境。
哈萨克斯坦农业技术大学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希多利克生活,淀粉含量很高,口感非常好,抗病性很强能适应各类严苛环境。
不久前,中国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成立,双方还将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未来五年,这个新品种有望在哈萨克斯坦种植100万亩。
哈萨克斯坦农场主叶甫盖尼·拉夫罗夫说,秋季收获之后估计会有30%的增产,我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而在英国,中国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詹姆斯·哈顿研究所,也在开展科研联合,并筹划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柏耿说,哈顿研究所是世界上顶尖的从事马铃薯研究的研究机构之一这里头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种子资源库一起合作研究进行合作育种使得共同提高我们两国马铃薯研究的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与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20多个农业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投资农业项目200多个,投资额700多亿元。
五年来,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示范区,到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也在向畜产养殖、农业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拓展。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农业合作面积达到900万亩,双方还将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粮食港口。
俄罗斯远东地方农业基金总经理吉尼斯说,俄罗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有广大的市场,用现代的农产品物流通道进行运输,合作的前景我非常看好。
根据《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今后沿线各国将构建农业政策平台,以农业科技合作为先导,加强沿线国家间农业知识分享、技术转移和人员沟通,拓展农业投资合作,推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