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控,可有用压低病虫基数、延缓病虫出现。农业部栽培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效劳中心组织有关专家,针对今年秋天气候变化趋势,总结近几年小麦苗期病虫防控的经验,制定了今年小麦秋播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区域重点
各小麦产区要按照近年病虫出现为害特性,肯定重点防控的病虫。黄淮海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毒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长江中下游麦区以纹枯病、黑穗病和蚜虫为主,兼治灰飞虱、白粉病和地下害虫;西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统筹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防治和治疗;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重要防治和治疗对象,新疆麦区需统筹雪腐叶枯病等防控。
防控技术
(一)选用抗(耐)性品系。西南麦区可选种绵杂麦168、绵麦37、绵麦39、绵麦41、绵麦43、绵麦45、川麦42、川农18、西科麦2号、鄂麦18号、云麦2号、黔麦15、周麦17、皖麦53等抗病品系;黄淮南部麦区可选种周麦17、豫麦34、豫麦49、豫麦69、新麦19、西农979、小偃6号等抗锈慢锈品系;西北麦区可选种西农889、西农558、西农529、阎麦9710、西农668、陕垦6号、天选54、天选57、天选58、中梁32、中梁34、中梁35、宁春4号、宁春15号、宁春16号、伊农18、伊农61、新麦2等抗(耐)锈品系。西南、黄淮南部、西北等条锈病常年越冬、越夏区,应因地制宜选种优质抗病高产品类。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区,应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具有一定抗(耐)病性的高产优质品系,防止盲目跨区域引种高产染病品系。黄淮孢囊线虫重发区,可选种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品系;小麦黄花叶病形成区,可选种新麦208、豫麦70~36、泛麦5号、豫麦70、郑麦366等品系。
(二)强化农业防治和治疗对策。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时适量播种,以及播后镇压和准时灌溉等农艺办法,力争一播全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防止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西北条锈病越夏区,播前或播后苗前,应采取人工铲除或喷施锄草剂等,清除自生麦苗和地边杂草,下降秋苗感染概率;西南、黄淮南部等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时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天病菌侵害时间,减少初始侵害菌源;江淮、黄淮等纹枯病重发区,应防止早播,恰当下降播种量,准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准时排水。黄淮孢囊线虫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方法。
(三)大力推广秋播药剂拌种。土传病害重发区,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包衣或拌种,防治和治疗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兼治苗期黑穗病等。地下害虫重发区,采用辛硫磷、毒死蜱拌种,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和治疗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麦蜘蛛等。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实行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包衣或拌种,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兼治后期黑穗病。全蚀病形成区,采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包衣。此外,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在一起形成区,按照当地重要病虫种类,可采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剂中各单剂的有用成分应与单独利用时大致相同。
( 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