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园林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在世界上有广泛分布。作为药用植物,其花和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毒消肿之功能 。近年来,其鲜花又成为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的一种工业原料,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植物天然色素需求量的增长,万寿菊叶黄素产品作为天然着色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利用前景广阔。但是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展,病虫害的严重产生成为其扩大的一个制约要素,特别是万寿菊叶斑病的形成,可引起万寿菊叶子早枯,花蕾凋萎,短时间内即可蔓延至全田,普遍出现酿成严重损失。因此栽培色素型万寿菊,科学的病害防治和治疗配套技术的利用是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1、万寿菊叶斑病的出现与危害
1.1万寿菊叶斑病的症状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万寿菊种植区从小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出现,病菌重要危害叶、茎、花。
1.1.1苗期发病,叶子正面出现针尖大小褐色或红褐色圆形、近圆形病斑,病斑中间灰白色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叶子反面的病斑边缘不规则。温度湿度适宜时,发病叶片上密布褐色小点,并可愈合成片,严重时酿成叶子枯死,引起死苗。
1.1.2成株期叶子发病,自下部叶子逐渐向上部蔓延,从叶子缘处或从叶子中部开始形成。初期病斑如针尖大小,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中间灰白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坏死,叶反面的病斑呈黄褐色。病斑一般直径大小为0.50mm,最大直径可达7mm。早先病斑逐渐发展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酿成叶子枯死。
1.1.3茎部感病,多从叶腋处先形成,并向新生枝及主茎扩大,酿成病部变褐变紫,病斑多为圆形或长椭圆形。严重时,病斑能够布满茎表,使茎的表皮呈紫褐色,酿成植株成长衰弱。摘花后常从摘口处向下变黑干枯。
1.1.4花部受害,多从花萼开始,初为褐色小点,中间灰白色,边缘有紫褐色坏死线,早先逐渐发展,并导致花瓣感病,引起花瓣凋萎,严重时整朵花密布病斑,花瓣变褐枯死,苞片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2万寿菊叶斑病的危害状况按照2005~2006两年的调查,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古浪县和景泰县万寿菊种植基地普遍产生,发病率一般在23%-95%,但发病的严重程度各地差异较大,病情指数低的只有5.75,病情指数最高的地块可达48.50。 从各地的发病状况来看,白银市景泰县病害形成较为严重,发病率平均为86.20%,病情指数为32.20;武威市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次之,发病率平均为58.80%,病情指数为16.80;古浪县发病相对较轻,发病率平均为60.80%,病情指数为16.80。从差别前茬作物与发病的关系看,前茬为胡麻发病严重,荒地或贫瘠土地发病也较重,前茬栽培大麦、小麦和玉米发病次之,前茬为百号(一种药用植物)发病较轻。其它差别品系之间叶斑病的形成有明显的差异,体现为发病早,受害重,杂交品系发病晚,受害轻,按照2006年调查结果,9月早先通例品系100%发病,病情指数达到55.90,杂交品系发病率为73.50%,病情指数为23.20。
2、万寿菊叶斑病的病原
按照甘肃农业大学在室内对植株差别发病位置(叶、茎、花)进行通例分离培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在PDA和PC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周后的菌落形态是: 菌落墨绿色或橄榄色,后期黑褐色,气生菌丝充溢,棉絮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8.30-25.40)μm×(8.80-12)μm, 平均为21.60μm×10.60μm; 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 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 有2-4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 喙较短,柱状,大小为(2.74-4.50)×(2.40-4.16μm),无分隔。分离到的2个菌株,纵然菌落颜色有个别差异,但在重要形态特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认为属于同一种,肯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
该菌与万寿菊链格孢(Alternaria taget)的形态显著差别,与侵害菊科植物的链格孢(Alternaria s)宛如,但有关另外链格孢危害万寿菊的报导还未见诸于文。有关种类有待于进一步深切研究。
3、万寿菊叶斑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3.1合理选茬,实行轮种选择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栽培万寿菊,防止在荒地或贫瘠土地,实行3年以上的轮种,培育壮苗。
3.2选用抗(耐)病品系在万寿菊栽培区逐步推广栽培杂交品系,减少通例品系的栽培面积。
3.3实行种子处理经甘肃农业大学室内对种子不一样位置带菌率测定,种子外表皮带菌率达到36%,其中链格孢属32%,镰刀菌属6%,种子内表皮带菌2%-4%,胚及胚乳不带菌。因此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有用控制病原菌,减轻病害的出现。采用0.10%AgNO3对于区别品系万寿菊种子均具有100%消毒成效,能够杀死种子内外表皮的病原菌。以种子带菌率较高的2005年F1代杂交种为例,55 摄氏度和50 摄氏度温汤浸种具有非常好的消毒作用,消毒成效分别为90%和85%。在药物浸种中,50%扑海因wp750倍液具有较高的消毒作用,消毒成效达到90%,63%多菌清wp500倍液消毒成效为85%。其它还能够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3.4田间化学药剂防治和治疗按照室内及大田防治和治疗试验,田间叶斑病可用,下列药剂在发病初期(7月中旬左右)喷药防治和治疗,7-10d喷1次,间断2-3次,能够抑制病害的流行。
①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② 63%多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③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