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1月5日小寒,1月29日大寒。小寒过后,温度越来越低,光照时间短,棚室放风时间减少,棚内湿度大,非常有利于低温高湿型病害的出现。针对病害的出现规律及往年病害的流行周期,建议菜农特别增加灰霉病的防治和治疗。
灰霉病症状
灰霉病可侵害植株的花、果、茎、叶等多个位置,初生不规则水浸状病斑,随后变软腐烂,湿度大时,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感染特性
灰霉病病原菌是一种腐生菌,喜欢从靡烂的枝叶和花瓣侵入,可随空气、流水、农事操作、伤口及开败的花叶等进行传播,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0~23摄氏度,湿度为80%~90%。
防治和治疗措施
1、准时清洁大棚,减少初感染源。将棚内残花、发病叶片、病果等准时清除,并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多措并举,创造不适宜发病的大棚环境。低温高湿是灰霉病暴发的首要条件,菜农在管理中要调节大棚环境,减少病害形成,如合理通风、减少浇水、应用无滴棚膜、操作行铺设秸秆或碎稻草等有机物进行吸湿等,或在低温天气经过人工增温等对策(棚温提升到 25摄氏度以上),下降发病概率。
3、注重空气消毒,割断空气传播。灰霉病的病原孢子具有强大的繁育能力,一旦成熟将会出现大量的孢子,遇到气流就会随处飘散,落到地面、立柱表面、墙体表面等,成为引起灰霉病再次产生的根源。因此,建议菜农利用空气消毒片,消灭空气中的病原孢子,起到空气消毒的作用,连阴天可3天左右利用一次。
4、药剂防治和治疗。配方一: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健达),此配方建议在发病前期或初期应用,与喹啉铜等细菌药剂混配;配方二:50%氟啶胺(福帅得)+70%丙森锌(安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