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属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凤头姜是湖北省来凤县农家种类,是出名天下的十年夜生姜优秀种类之一。姜皮簧白色,外貌平滑,肉质细嫩,纤维少,喷鼻辣味浓,人品优秀,适于蜜饯加工,每667平方米匀称产量1500-2000公斤,最高产量可达4000千克。但是,因为姜瘟病的损害,引起姜农丧失沉重。2001-2003年,在实行科技扶贫“姜瘟病防治和治疗钻研”项目历程中,初次发明晰相似姜瘟的生姜白绢病,并钻研了姜白绢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和治疗手艺。
1症状
白绢病主要出现在凤头姜根、茎基部,以茎基部为主。病发早期,地上茎叶正常,茎基部泛起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有白色菌丝体,并粘结土包围在病斑上。病发中期,地上叶子开端萎蔫,茎基部年夜部门造成褐色,表土上泛起白色菌丝。病发前期,地上部门茎叶繁茂,叶子枯黄,表土及茎基病部泛起白色→黄色→褐色菜子状菌核。此时地下茎病部在病菌解析酶的感化下腐解成褐色纤维,有霉味。一段时光后,多数姜块长出大批新茎,但扩展势很弱。生育前期病发,不表现显着症状,收成(挖姜)时,可见姜块充满白色菌丝。白绢病在生姜全生育期都可感病,尤以7-8月为重。病发率可高达100%,产量丧失一样平常在30%-40%,严重的可达60%-70%。
2病原及生物学特征
生姜白绢病病原经判定是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标一种真菌。曾发明它的有性世代,称为罗氏阿太菌,是一种担子菌,但不罕见。天然前提下不形成有性世代,无性世代也不产生任何胞子。在生涯史中主要依靠无性世代出现两种迥然不同的菌丝和菌核。菌丝白色,有分开,直径5.5-8.5μm,有显着缔状毗连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出现菌核之前出现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为3.0-5.0μm,细胞壁薄,呈纤维状,匀称厚度为0.1-0.3μm,有隔阂,无缔状联接,常3-12条平行分列成束;菌丝尖端40-200μm处有活性的酸性水解酶素。其它,可见核、核仁、内质网等。菌丝内的隔阂是典范桶状隔阂,共5层。病菌是由3-12条平行分列的菌丝束构成,此时菌丝长出侧生分支,后再交织分枝,逐步造成球形。
菌丝有互相吸引的物资存在,并在本身足够能量下,逐步构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步变黄至褐色,直径为0.5-3mm,外层为较精密的细胞构成的皮层,外部是薄壁组织。菌核内各细胞均具两个细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反抗卑劣状况的玄色素。
3病发纪律
3.1病发纪律
感染轮回病菌的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或泥土中越冬,年夜部门漫衍在1-2cm的表土层中,在泥土2.5cm以下的菌核很少萌生,7cm以下险些不萌生。翌年,当温度到达20摄氏度以上时,菌核萌生,并随温度下降其萌生速率加快,为下一季的初侵害菌源。病株上的菌丝不停出现菌核,随水流、泥土挪动等构成再感染。同时,菌丝也可经由过程泥土漏洞或土表伸张,侵害相近植株,构成再侵害。
3.2病发前提
①温、湿度是影响姜白绢病出现成长的重要身分。该病菌相宜的滋生状况是低温高湿前提,当气温为30-35摄氏度时,加上湿润状况,病菌扩展速率加快。在6-7月梅旱季节,气象时晴时雨,极利病发。
②与茄科及瓜类等白绢病寄主作物轮种,带病种姜,耕具垦植,治理不善、排水不顺畅、封行荫闭等均有益病发。
4防治和治疗要领
4.1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结实种姜,选用优秀抗病种类。选择阵势高燥、排水优秀的沙壤田块栽种。与十字花科作物及水稻、葱蒜轮做,舍弃病源。
作物收成后,完全清园,深耕晒垡,联合施用腐熟无机肥;若泥土酸性较高,每667平方米施石灰50-75公斤中和酸性,有较好的克制病害感化;追肥可用硝酸钙加重病害;田间病发,实时铲除病株烧毁,病穴撒石灰,防止再感染。
4.2生物防治和治疗
在生姜栽培和病害发生早期,在泥土中施哈氏木霉生防菌,可加重病发。
4.3药剂防治和治疗
病发早期可用以下药剂喷茎基部及四周土面:50%代森铵800-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10%世高水份散粒剂5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