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棚室种上蔬菜,相对于栽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益大大提升。科学栽培、增加管理、提升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成本,也是众多蔬菜栽培户正在奋力做的,提质增效,绝对是进一步加强收益的好方法。然而,对于上蔡县银恒栽培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清华来说,他要的,却远不止如此。“一个一亩二左右的蔬菜棚室,仅建棚投入就十多万元,尽可能提升亩效益,是重中之重”。
杨清华的银恒栽培专业合作社,除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外,还拥有蔬菜棚室130个。黄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年前上市,将会获得很好的收益。扩展设施蔬菜,本就意味着高投入、高收益。而杨清华经过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棚室收益。
11月29日,记者走进银恒栽培专业合作社的蔬菜棚室,除了设施齐全、长势良好的西红柿外,并没有特别之处,当工作人员轻轻扒开底部的土壤之后,一幕奇观展现——地下个别,竟是大大小小的土豆,与枝头的西红柿是同一植株上长出的。
西红柿与土豆嫁接,根下结土豆,枝上长西红柿,一棵植株结两种果,一个棚室种出两棚菜。技术来自省农科院园艺所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吃螃蟹”的杨清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省农科院园艺所设施蔬菜研究室主任王晋华研究员介绍说,土豆和西红柿同属茄科植物,可以实现嫁接,而之所以未能推广,重要是由于嫁接成活率低,难以走出实验室,引起该技术产业化、规模化难以实现。通过专家团队的奋力,该技术嫁接成活率从16.7%提升到86%,才能在合作社的棚室内发生。
农业新技术,给杨清华的蔬菜棚室带来了巨大的提高。土地使用率提升100%,亩产值提高70%,仅此一项,收益就大大加强。
尝到甜头,杨清华在专家的指导下,还引入另一项技术,黄瓜与生菜立体栽培高效模式。使用黄瓜与生菜高矮成长习性,改变传统的黄瓜单一栽培方式,行间套种生菜,土地使用率提升25%,产量效益提高30%以上。
杨清华介绍说,他的蔬菜棚室里,农业科学、农业技术随处可见,结合土壤处理剂、全养分公用肥等新产品的利用与集成,制定了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精准化技术规程,让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利用土壤处理剂对土壤和棚室进行全面消毒,为蔬菜成长供给一个健康无菌的环境,解决重茬与连做障碍,土传病虫害减少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