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需要按照作物的各个生育期间的用水量、降水量以及当时的土壤含水量来肯定灌溉期间和灌水量,对北京地区而言,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是需水的临界始期,抽雄—吐丝期是需水的临界期,而这两个期间正值北京的雨季,一般状况下不需灌溉。在播种期和灌浆期常常降水较少,需要灌溉。播种期和灌浆期的喷灌对产量的影响及喷灌对策介绍如下。
一、苗期喷灌
1.苗期喷灌对产量的影响 适宜的土壤水分即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不但能保证玉米能适期播种,保证全苗,同时也为新苗的强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北京初夏干旱,即6月降水量少于50毫米,干旱频率达47%,所以夏玉米播种时常遇到墒晴不足,影响了播种和拿全苗,使播种后延,从而影响了产量。据试验,夏玉米在适宜播期内每晚播一天,亩产将减产10多公斤。所以为适期早播,播种时应进行灌溉。在以往麦收后,如遇商情不足,就进行漫灌30%左右。
2.苗期喷灌的办法 播种前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当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低于70%时,就需要喷灌,其措施有两种:
(1)播前喷灌:麦收后立刻开始喷灌,喷灌量的大小要按照当时的土壤商情而定,保证能出苗即可。一般状况下喷灌3-4小时,大约相当于每亩25立方米水左右。也能够采用麦收前浇麦黄水的对策,加强土壤墒晴。
(2)播后喷灌:三夏时期,时间紧迫,为了提升播种进度,也能够在播种后再喷灌。但是一定要播种后立刻喷灌,这样就能够防止形成早播不早出和大、幼苗的征象。喷灌时间一般为2-3小时,大约相当于每亩20立方米水。在实际生产上,由于时间、人力、物力都很紧张,应合理安排,两种办法都能够用,一一些先喷灌后播种,另一一些能够先播种后喷灌,这样能够提升播种进度,又能够保证出苗全。以上两种对策都应小心喷灌的匀称度,否则将影响拿全苗。
二、灌浆期的喷灌
1.灌浆期的喷灌对产量的影响 以前北京地区玉米灌浆期都不浇水,一方面是由于产量低、密度小,另一方面是秋雨较多。而近年来玉米产量较高、密度大,秋雨又少,光依靠降水是满意不了需要的,每亩产500公斤的夏玉米开花—成熟期用水量为223-256毫米,而这个期间(8月下旬至9月底)北京地区平均值仅为85.8毫米,加上地下水,也远远满意不了需要,遇到秋旱年份就更不足了,一般状况下灌浆期都需要浇水。试验表明灌浆期喷灌3-4小时,千粒重加强22-46克,增产40-80kg。随着喷水时间的加强,其千粒重和产量也相应加强,但加强幅度差别,由2小时加强到5小时,加强幅度较大,而由不浇水至喷2小时和由5小时增至8小时则不大,所以喷5小时较好。
2.喷灌的办法 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株高一般都在2米左右,这样原有的喷灌设备受到了制约,用两种办法能够解决。
(1)加高立管:立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50-80厘米。采用此类措施喷灌的,由于立管加高后的压力减小,所以要减少喷头数量。一般状况下每组喷头由原来的12个减少1-2个。其它,还要小心立管的稳定性,加高一些可用较轻的铝管或硬塑料管,还能够采取加固稳定方法。喷灌时间一般为5-6小时。
(2)玉米打尖:要想利用原有的设备,能够将喷头周围直径为2-3米范围内的玉米尖打掉,这样喷出的水便可达到有用的范围内。此类办法虽简单,但费工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