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苗栽地里,中苗种进营养物质钵,幼芽装在无纺布育苗袋里……
近日,在南川区的“杨梅之乡”——骑龙镇石河村杨梅育苗基地,笔者远远就看见一排排、一株株杨梅苗被分别种在不一样的介质里。明明是一样的杨梅苗,种法为何区别?笔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杨梅之乡”有了育苗基地
据了解,骑龙镇的野生杨梅面积达3000多亩,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野生杨梅原产地。2010年,该镇首次引进浙江杨梅的东魁、荸荠两个品系,试种了500亩。此后当地将杨梅作为特色产业来抓,现在全镇的杨梅面积达8000余亩。
随着产业的扩展和壮大,对杨梅苗的需求越来越大。2017年,一位浙江老板在骑龙镇的石河村和清水村建起杨梅育苗基地。而石河村基地占地100亩,育苗规模50万株,有两年生、三年生的养份钵桶装苗和一年生无纺布袋苗共5万余株,价格25至200元/钵(袋)不等。
“当时,我们第一次来这里育苗,采用的是传统育苗技术,全部小苗所有育在地里。”基地管理人员陈永华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木越长越大,客户也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一年生苗,逐渐扩大到两年生、三年生、四年生等各种“年龄”的苗木。
他说,杨梅的结果期较长,一般需要五六年才能挂果,许多客户为缩短等待期,喜欢购买三年或四年生大苗,这给起苗带来很强难度。“大苗高的有1米多,起苗需要带泥土,根须串得深、串得远,容易把根挖断,引起成活率低。”陈永华说。
营养物质钵育苗取代传统方式
对此,石河村育苗基地决意舍弃传统方式,改用营养物质钵育苗技术。他们买来很多养分钵,将杨梅苗栽到装有养份土的钵中。“营养物质钵育苗能呵护根系,让小苗充分汲取养分长壮实,也不容易长杂草。”他说,纵然塑料钵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大大节约了起苗人工费,比传统方式成效更好。
但紧接着而来的营养物质钵回收、环境污染等问题,又让陈永华很是头痛。
原来,移栽杨梅苗时需要将塑料钵脱除,这样就酿成大量废弃的塑料钵不能消解。“育一批苗就要上万个塑料钵,该往哪儿扔?”他说,这一下险些给石河村的育苗产业带来致命一击。
无纺布袋解决大麻烦
地里育苗成本高、成活率低,营养物质塑料钵则污染环境,到底用什么来育苗好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基地负责人无意了解到无纺布袋育苗技术,便如获至宝。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新育的杨梅苗所有栽在白色的无纺布育苗袋里。“此类无纺布袋育苗不会发生缠根的征象,苗木一旦入土就会直接成长,躲避了墩苗期。且入土后会爆发性生根,地上一些也直接猛长,这些优点均是目前其他类型的育苗器皿所无法做到的。”该负责人介绍说。
更让人满足的是,无纺布育苗袋由环保材料制成,能够直接和小苗一起种到土里,直接被分解。“无纺布还有保温、透水、透气等特性,雨停布袋干。”该负责人说,今年四、蒲月份的雨水多,但杨梅苗子仍然长得很好。目前,该基地已卖出杨梅苗10万余株,实现收入上百万元,育苗产业正沿着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