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是玉米栽培中经常形成的主要害虫,严重时,个别地方大面积的玉米植株都受到为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农户的收入。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时提升,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日益看重,加上近年来,各地开始大面积扩展鲜食甜、糯玉米产业。个别区县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引进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导弹”等技术来防治和治疗玉米、蔬菜、茶叶等各种作物的病虫害,减少了利用农药对环境酿成的污染,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使用生物天敌 抑制害虫为害
用“生物导弹”防治和治疗作物虫害是近年来兴起的防治和治疗作物虫害的新技术。该防治和治疗技术是以昆虫病毒流行病学为基础,使用卵寄生蜂(赤眼蜂)将通过高新技术处理过的强毒力剂(病毒)传递到螟虫卵块表面,诱发宿主种群出现病毒病,使初孵幼虫染病死亡,即使有一些幼虫孵化,也会因侵害病毒而被杀死在“摇篮”里,从而抑制目标害虫为害。由于卵寄生的靶性极强,又携带病毒,所以称为“生物导弹”。
实际上,此类‘生物导弹’是使用玉米螟的生物天敌——赤眼蜂,此类虫能够寄生在玉米螟卵上,阻止玉米螟的孵化。而‘生物导弹’防治和治疗技术就是把带病毒的赤眼蜂释放出去,像‘导弹’一样精确寻找玉米螟的虫卵,将其杀死,从而达到防治和治疗害虫的目的。
投放“生物导弹” 不能打杀虫剂
“生物导弹”的载体是玉米螟的生物天敌赤眼蜂。一般,在玉米螟成虫始见期,将杀虫卡挂在玉米中部叶子的主脉上,每亩玉米地摆放6枚杀虫卡,每隔10天再投放一次,间断投放3次即可,摆放杀虫卡时,出蜂口要朝下。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农户,在运用这项技术防治和治疗虫害时,要小心三个方面。
首先,为了准确掌握玉米螟成虫始见期,在玉米螟羽化前,每亩应摆放1~2个诱捕器或安装虫情测报灯。
其次,收到“生物导弹”后3天内若不能准时投放,应低温保存。
还有一点,‘生物导弹’成片应用成效更好,投放后就不能再用杀虫剂。
“生物导弹”防虫害 省劳力农产品环保
据专家介绍,每亩玉米地里只需要挂上几袋拇指大小的“生物导弹”即能够防治和治疗虫害。不仅防治效果好、成本低,而且由于减少了化学药剂的利用,生产的农产品无污染,绿色又环保,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此外,该技术除了使用到玉米上,“生物导弹”还被广泛用于森林、蔬菜、棉花等的虫害防治和治疗,是目前全国推广绿色防治和治疗中的主要“武器”。
“生物导弹”防治和治疗玉米螟技术要点
投放
一般在“生物导弹”到货2—3天内进行投放,在玉米螟卵期投放最佳,根据10×15米等距离将“生物导弹”置于玉米心叶内,或挂在玉米叶脉,或地边树枝上、出蜂口向下。
时间
5、6月份,在玉米苗期、喇叭口期、始穗期,分别开始投放“生物导弹”。一般在天气晴好的上午投放较好。
储存
“生物导弹”属于生物制品,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在22°C左右仅可存放5天,大面积使用时,对于“生物导弹”要求3天内完成施放工作,这就需要本地贮存。“生物导弹”的贮存需要专业的冷库,温度要求在10~15度,湿度要求在60~70%。每万亩的利用面积大约需要5个立方的冷库体积(现在冷库的建设成本大约在200~300元/立方)。在此标准下,“生物导弹”到达需求地后能够存放10~15天。
应急
“生物导弹”在生产、运送、储藏等过程中,对温度湿度要求非常严格,若遇到特殊起因,可能会酿成赤眼蜂提前孵化或孵化率太低等状况,对防控成效酿成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前制定应急方法和必要的应急防治和治疗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