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棚里的大蘑菇
北京市昌平区的农民在小矮棚里种出了一种大蘑菇,一个蘑菇35斤!想象一下,这么大的一个蘑菇,10个人恐怕一顿吃不完吧。这类蘑菇个头大,味道好,卖价当然也很高。可问题来了,这么大的蘑菇为什么会长在小矮棚里呢?【解说】:这里是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的慈悲峪村。
在村民张连文家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大蘑菇。
张连文说,这个蘑菇足足有35斤重,是他在板栗树下种出来的。
【采访】张连文:35斤3两。从这儿量,86厘米。
【解说】:这个大蘑菇的确创出了张连文历年种蘑菇的一个新纪录,让张连文更兴奋的是这样的一个大蘑菇,按现在的市价就能卖到400元。
【采访】:
张连文:还挺有意思的,我一个人下去掰,我一看确定不行,我说得了,把她叫上吧,因为它太大了,挡着她,她瞅不见路,结果走急一点,一下子她栽了一个大跟头。
张连文妻子贾向辉:一下让我啃上这蘑菇了,我说哎呦,把它破损了还挺心疼的。
【解说】:大蘑菇是张连文两口子费了半天的劲儿,给抬回家的。
张连文也告诉我们,在他们延寿镇大山里种出来的此类蘑菇,其实个顶个都不小,少说也得有10来斤。要想掰出来这样的蘑菇,除了费劲儿不说,务必先给蘑菇行个礼。
【采访】:
张连文:都得跪下。
记者:跪好了。
张连文:得俩人跪下,我跟你说,你掏那边,咱俩最后手挨在一起,共同往外托它,好,来开始。
记者:哎呦,找不着底儿呀,哎呦,我的天呐。
张连文:好站吗?
记者:能站起来,这个得有多少斤。
张连文:十七八斤,好沉,咱们把这个放在这儿得了。
【解说】:这和通常的采蘑菇真是完全差别,记者预备试一下,看看能不能独立采出一个大蘑菇。
【采访】张连文:那确定是跪下,两只手一个从左边,一个从右边,往下插,两个手使劲往里插,快接触的时候,一边往下插,一边往上抬,左手使劲往里插,起来了。
记者:好好,我感觉起来了。
张连文:慢慢往外抱,能不能起来。
记者:这个也得有10斤了吧,差不多吧。
【解说】:能长10来斤的蘑菇,不是张连文一家有,在昌平山区, 延寿镇就有100多农户在树下栽培这类蘑菇。家家出的蘑菇个头都不小。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蘑菇,能长这么大,这类大蘑菇为什么要种在树底下的小矮棚里呢?
【采访】张连文:我们这儿管它叫栗树蘑,它是从那个老树上长出野生的,可是野生的,它产量低,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根本就不够卖,家里都供不上。
【解说】:昌平区的延寿镇是山区,优质的水土环境加上这里的小气候,特别适合板栗树的成长,果实尽管不大,但油亮油亮的,皮肉易剥,果味香甜,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依靠它来维持生计。
到了夏天,几场雨后,天一放晴,个别板栗老树下就会长出来一团团的暗灰色蘑菇,远远看过去一点也不起眼,走进了再看,它长了许多分枝,层层叠叠,就像一大朵开放的花。
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栗树蘑,其实它的学名叫灰树花。
【采访】王贺祥:大家常吃的香菇,它是在一个菌棒上长出一个个单独的子实体,一个单独的子实体所以它长不了特别大,而这个板栗蘑,也就是我们说的灰树花,,它实际上是一簇,一个叶子一个叶子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解说】:栗树蘑不仅长得与众不一样,此类蘑菇味道也非常独特,它是延寿镇招待高朋的上等佳肴。
【采访】王贺祥:板栗蘑的风味非常好,就是营养物质充盈,味道鲜美,我们在吃的时候许多人都非常喜欢板栗蘑的风味,鲜味,我们也有许多的测定,实际上它各种的营养物质成分也是非常充足的。
【解说】:野生的栗树蘑好吃,但只有多雨的夏天,在老树的附近才能采得到,采的人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少。
张连文的爱人看到野生的蘑菇特别受欢迎,就动了心头脑种栗树蘑。
【采访】:
贾向辉:因为我在娘家的时候,小时候就开始养平菇呀,木耳呀,我觉着这蘑菇大同小异不是。
记者:这边又有树,挺好的。
贾向辉:上边正好有政策推广这个,在家生孩子了,也没事,说干点事吧,就开始养。
【解说】:尽管对蘑菇栽培并不陌生,但这类蘑菇贾向辉的家乡没有,她鼓舞张连文去找专家先问问。这一找,恰好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王贺祥教授。
王教授对张连文种栗蘑的想法特别支持,他看中的恰恰是这里山区的板栗树资源,林间的清闲地就是栗蘑最佳的栽培环境。
【采访】王贺祥:它是一种腐生的真菌,所谓腐生的,它只使用没有生命力的物质,它不是一个寄生的,寄生的会酿成树的病害,而腐生的,它分解应用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枯枝落叶,部分枝杈。
【解说】:山林里经常会自然成长出蘑菇,它们纵然毫不起眼,却发挥了个别独有的作用。
和许多野生的蘑菇一样,栗树蘑就在板栗树下处理着落下来的树叶和枯枝,这些在潮湿的环境下的腐烂物质是栗树蘑的养份来源。枯枝树叶被蘑菇消化后,又变为了能被树木更好汲取的养份。
所以说把栗树蘑种在树下,是不会影响到板栗树的成长。
不仅不会影响,它们还是天生的好伙伴。
它们相伴而生,互相协助。板栗树进行着光合作用,汲取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而栗树蘑汲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和蘑菇生活在一起,互相供给着天然的气肥。
就让它们种在一起,树上结板栗,树下长蘑菇,不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采访】张连文:我们这儿的水均是矿泉水 河套 小河的水均是矿泉水 而且水垢为零的 再一个它本身成长在板栗区 一般土壤都在pH6.5以内呢 这个是天然的一个资源吧
【解说】:在近似野生的环境里,在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均是更接近自然之后,口味上也解散一般人工种植出来的蘑菇区别,王教授觉着这也是这里种栗树蘑的一个最大优势。
【采访】王贺祥:仿照它野生的条件,进行仿生态种植生产,生产出来的板栗蘑,接近于野生板栗蘑的口味。
【解说】:在专家的指导下,张连文开始在自家的板栗树下,建起了小矮棚。
只有半米宽,半米高。农户每天就要重复无数次此类动作,可是他们还是觉着这个小棚子特别好。
小棚材料很简单,几根竹竿、一块塑料布和几块稻草帘子就能完成。
它们均是一个个三角形。
上面覆盖塑料布和草帘子,重要起保湿和防晒的作用。板栗蘑最怕直射光,棚的斜面朝南,树荫加上草帘子,日光不会直接照射到蘑菇上;北面用塑料布盖住,既能够保湿也能够遮挡个别光芒,透进来小棚里的光是蘑菇成长需要的散射光。
放风口朝北,北面掠过来的风,在斜面棚的作用下,风只能折返到蘑菇上,保证了蘑菇的正常成长。
在板栗树下,此类矮棚子就着地势、树势,好搭好建。别看它们不起眼,却均是出大菇的功臣。在这样的小棚子里,蘑菇既好种也好管理。
【采访】贾向辉:你棚大了吧,它就闷,你必需哪个偏向都有个口通风,一通风,它长出小菇来就被风吹着了。
【解说】:原来张连文他们也在大的空地上建过棚室,但却发现通风的事不太好办。而且棚室里面人纵然能进去,但操作起来也有麻烦。
【采访】贾向辉:棚室闷嘛,呜呜地出汗,出来有风,人就容易伤风,现在蘑菇在里面,人在外面,没事的。
【解说】:现在树下的棚子尽管矮小,但是通风的问题好解决了。
【采访】王贺祥:野生的蘑菇就成长在大自然里面,它不需要通风,实际上它通风也是非常良好,现在我们栽这一畦,我们为了保湿,捂得很严,蘑菇在成长的时候,呼吸出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对它本身是有控制作用的,是不佳的,所以我们要经常通风。
【解说】:种过菇的人都知道,蘑菇最难把握好的就是湿度和通风的关系。出菇期,板栗蘑需要85%-95%的湿度,可北方的空气干燥,通风和保湿的矛盾就比较突出。
板栗树和栗蘑结伴早先,处理这对矛盾,就容易多了。用微喷能够经常给小菇棚里浇浇水,喷水之后,就顺着给小棚里的蘑菇通通气。林地里的氧气充盈,空气交换得快,加上斜面棚协助,10分钟就能够完成通风换气。
自从在板栗树下种上了栗树蘑,张连文他们就有了想法,就要种出个头大的蘑菇。
【采访】张连文:越大越好,,瞅着也好,往外卖也香人,货卖一张皮嘛。
【解说】:地处着京郊,面对着许多采摘的客户,能出大蘑菇,销售的优势就会更突出。
人工种植上,菌棒是蘑菇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根据种蘑菇的生物转化率来讲,一般1斤栗蘑的培养料,应该能出7、8两的鲜蘑菇。但是,要想出十斤或者几十斤的大菇,单个的菌棒是不可能达到的。
在这里,他们出大菇的机要就在种上面。
挖出来的小坑四围要用塑料膜包裹住,这是避免沟帮上的土,在浇蘑菇的时候,溅到蘑菇的叶子上。
已经发满菌丝的菌棒逐个撕开包裹的塑料袋后,摆进事先挖好的坑里。
为了模仿栗树蘑的野生环境,和另外种香菇的方式区别的是,这些菌棒不是一个个独立地竖在地表上,而是在地下紧紧地挨在一起的。
通常每个坑,也就是每一个小棚要放近80个菌棒,菌棒要紧挨在一起,目的是当菌丝发育后能彼此相连,出现一体。
【采访】王贺祥:80个菌棒向几个蘑菇供给养分,1个蘑菇它就吸取了十几个菌棒的养分,所以它就能够长得很强个别。
【解说】:几年种下来,张连文掌握了一套种栗树蘑的经验,还有了自己的独家秘籍。
【采访】张连文:这菌棒平时均是行成行,矩成矩的这样种,它只是四个点接触,接触面小,要变为这类连体呢,自然而然接触面就大了,它变为六面体接触了,也是从2008年开始发现的,2008年这样无意中栽了一畦这样试试,结果感觉这样产量特高,结果从那时早先我就开始这样奇形栽。
【解说】:张连文不是把菌棒摆得横平竖直。他觉着横平竖直地摆,菌棒与菌棒之间,只有四个接触点。
如果把每行的菌棒交错起来摆,彼此接触的点从原来的4个就变为了6个,彼此之间就加倍慎密接触。挨得紧,菌丝连起来快,也紧实。心里琢磨着这样能管用,一试,出大菇的概率果然高起来了。
【采访】张连文:过1个星期,它会连体,所谓连体,就是两个蘑菇之间粘上了,一个星期早先,它是一个整体,像一个大床垫子,这样它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长出优质的蘑菇。
【解说】:菌棒摆好后,还要覆上一层2~3厘米的土,土的作用是给菌棒保湿。
蘑菇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里成长,盖土后要浇透水,保证在土下覆盖的菌棒不容易发干。
【采访】:
王贺祥:土里面本身也有一定的养份,它有部分营养物质可以供给给板栗蘑,所以覆上土早先,又加强了营养物质,又坚持了湿度,所以培土的产量比没培土的显著产量要高。
张连文:土不要盖得太薄,稍微盖厚一点,稍微盖厚一点只不过它不早出来,但是它一旦出来就是大蘑菇。
【解说】:培土浇水后,还要在土层上撒一层石子。
用上这层石子,是把从土里向上钻的蘑菇尽量与土层隔开。
此类栗树蘑从一钻出来就像是一个凸起出来的小山包,随着长大,从底部就开始出现分枝,越长分枝在土上铺展的面积就越大。浇水时部分泥如果溅到栗树蘑叶子上,不佳被洗掉,就会影响栗树蘑的口感,采收时,菇农们都要把这些弄脏了叶子削掉。削掉的一些也是产量。用上这些石头子就避免泥土沾在蘑菇上。
每年4月份,张连文就开始这样种蘑菇。板栗蘑属于中高温的食用菌,在气温不时上升的时候,蘑菇进入成长期,一向能采三到四潮。到9月份,树下的蘑菇基本上采收已经结束了。到10月份,栗子下树时,拆下来小棚,还并不影响他们收栗子。
【采访】:
张海疆:废菌棒不用取出来,它含蛋白质高,栗树的根系经过汲取它的蛋白质,栗子个儿也大了,产量还提升了。
张连文:这收入,说白了,就跟白捡的一样,相当好,盖房子均是使它的钱,孩子上学均是使它的钱,包括买楼房吧。
【解说】: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种起了大蘑菇,延寿镇也专门成立了栗蘑合作社。为了加速栗树蘑的推进,让社员们家家能种出来个头大的栗树蘑,合作社帮着社员们选择更好的栗树蘑品系。
【采访】张海疆:我们合作社承担这个试验这块儿,,就想找1个到2个好的品类,,比通例的出菇率还要高,又圆又大,从外观上还要漂亮,瓣叶,根部真是跟那花一样,一层一层的,别散碎,就想找这么2个品系,今年试验了6个,有两个还是很好的。
【解说】:合作社的几十个菇棚里,做的均是栗树蘑的试验和对照,让社员们自己去观察栗树菇的长势,这里还向社员们培训技术,让合作社成长的大蘑菇都能有更好的卖相。
【采访】张海疆:出大菇早先,它的产量确定是高,而且他的收入确定加强了,现在咱们基本上不上批发市场去,包括团购,包括采摘,现在是供不应求。
【解说】:有了这么多种栗树蘑好经验,农民们都开始比着出大个的蘑菇,在北京市农技推广站的协助下,用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让农民把自己栽培上获得的经验互相交流,现在延寿镇种栗蘑的农户越来越多,栗树蘑也越长越大,延寿镇也被评为了中国栗蘑之乡。
【采访】张海疆:从2010年30万袋到今年130万袋,对咱山里面的林下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起到可观的作用。
【主持人】:延寿镇农民现在是经验越来越多,种出的蘑菇个顶个。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特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就能像延寿镇一样,让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