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果穗顶部未结籽粒或籽秕粒瘪,叫做秃顶。酿成玉米果穗秃顶的起因重要有:
品类的遗传特点。虽然玉米果穗秃顶属于数量遗传性状,有些品系由于遗传上的特质,比较容易出现秃顶果穗,有些品类则不易发生秃顶果穗。
不妥的种植管理办法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的品类对栽培密度非常敏感,栽培密度过大时,由于个体营养物质发育不良,灌浆期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得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产生秃顶。
养分元素缺乏,比如缺磷钾,也会加重玉米秃顶。玉米成长后期缺肥,籽粒发育到中途便停止成长,使玉米果穗尖部秕粒增多而变为秃顶。
不良的环境条件,比如高温也会酿成秃顶。玉米在开花授粉期受高温伏旱,抽丝时间推迟,花粉盛散期已过,使雌穗尖部花丝未授到粉而秃顶。授粉时期阴雨过量,使花粉散不开,遇水花粉粒破裂而死,使雌穗花丝未授到粉而成秃顶。
为了减轻玉米秃顶酿成的为害,生产上除了选用不秃顶的品系外,还可采取以下办法:
合理密植 按照品系的生理特点,采取合理的栽培密度,使玉米群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使玉米个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减轻玉米秃顶的产生。
重施攻穗肥 玉米追肥应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玉米长到15片叶左右时,可随浇水亩施尿素10千克或硝铵10~15kg。在玉米抽穗至灌浆期,每亩用0.25千克磷酸二氢钾和0.5kg尿素兑水40~50千克,于下午喷洒于叶面,进行根外施肥,可明显减少秃顶。
去雄 玉米去雄后,减少了水分和养份消耗,促进果穗粗长,籽粒饱满。同时,改善了玉米上部通风透光条件,提升了光合效率,减轻了玉米螟的为害。去雄时间应以雄穗刚刚抽出顶叶尚未散粉时为宜。去雄数量可隔行或隔株去雄。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授粉不良,酿成空穗,特别是玉米地周围4~5行不宜去雄。
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授粉应在雄穗散粉末期进行,一般进行2~3次即可。时间应在上午10时左右进行。对策是两人拉一条绳子,顺着行间走动,使绳子带动雄穗扭捏,或者将花粉接到授粉器内,对准雌穗上花丝,轻轻震动,使花粉粒匀称落在花丝上。
剪短花丝 玉米雌花丝露出苞叶后,花粉自落丝上而授粉,雌花授粉后,花丝即萎缩。但时而因花丝不齐,上部抽出较晚,有些花丝得不到花粉就继续成长,直到10~15厘米长。由于花丝太长,互相遮盖,影响下面花丝授粉。因此,应将花丝剪短,只留1.5~2厘米,使花丝呈馒头状或马蹄状,前短后长,有利授粉,可减少秃顶。